什麼是慢性B型肝炎?
B型肝炎是病毒引起的常見肝臟傳染病。當一個人初次感染該病毒時,稱為急性感染,身體可能會擊退感染。然而,如果患病長達6個月以上,則被認為是慢性感染。感染後,人通常沒有任何症狀,感覺身體很健康。但其實病毒正在一步步的逐漸侵蝕肝臟,可造成的損傷包括發炎、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嚴重時可以致命。而正是因為B型肝炎損害人體的過程悄無聲息,它被稱作「無聲的殺手」。
什麼是慢性B型肝炎?
B型肝炎是病毒引起的常見肝臟傳染病。當一個人初次感染該病毒時,稱為急性感染,身體可能會擊退感染。然而,如果患病長達6個月以上,則被認為是慢性感染。感染後,人通常沒有任何症狀,感覺身體很健康。但其實病毒正在一步步的逐漸侵蝕肝臟,可造成的損傷包括發炎、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嚴重時可以致命。而正是因為B型肝炎損害人體的過程悄無聲息,它被稱作「無聲的殺手」。
超越愛滋病的重型殺手
慢性B型肝炎,大眾對其所知甚少。殊不知它確實超越愛滋病和乙肝的重型殺手。有數據顯示,全世界B型肝炎的患者中,亞裔佔到四分之三。全美越有200萬的患者中,一半為亞裔,而其中尤其以出生在海外的亞裔患者人數居多。每10個出生在海外的亞裔中就有1人患病,比例遠高於全美患病人數的0.5%。
母嬰傳播 全家致病
在美國的亞裔人口之所以罹患 B 型肝炎,多數來自出生時從母體感染,或是在童年早期感染。因此在亞裔社區中,同一家庭中多人感染 B 型肝炎的事例屢見不鮮。此外,B型肝炎還可以通過因受傷、咬傷或擦傷而破損的皮膚,接觸到感染的血液傳播;與感染者發生性行為以及使用感染者用過的未消毒的工具等。
可預防 可治療 不可痊癒
雖然B型肝炎後果可怕,但幸好目前已經發明瞭可以預防的疫苗。如果不幸已經染病,如果發現的及時,雖然目前仍沒有完全治癒B型肝炎的途徑,通過藥物可以有效地空置病毒的蔓延。
該做些什麼?
向您的家庭醫生諮詢B型肝炎及疫苗注射。目前,小於18歲的未成年人均可免費註冊疫苗,高風險患病人群也或可享受醫保疫苗。如果不瞭解的情況,請向醫生諮詢,要求接受檢驗。此外,因為B型肝炎的危害性常常被忽略,如果您對此有所瞭解,建議向您的家人和朋友宣傳相關知識。
給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提示
定期看醫生,每3-6個月一次;
避免飲酒;
高速醫生正在服用的藥物,看看是否有損害肝臟的;
鼓勵家人和性伴侶接受檢測,如果未感染,鼓勵其接種疫苗;
確保自己不要在任何地方留下血液;
不要公用牙具;
不要捐血或捐獻精子。
或可提供幫助的社區組織及個人
國際社區醫療服務(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地址:412 Maynard Ave S, Seattle, WA 98104
電話:(206) 788-3693
宗世鵬醫師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
慢性乙肝6症狀 日常飲食護理4大注意
慢性乙肝對人的身體健康對人的危害越來越大了,但慢性乙肝的早期可能會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直到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或出現併發症時才出現一系列慢性乙肝症狀,那麼有哪些症狀呢?
1、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厭油、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的症狀也是慢性乙肝的症狀。
2、慢性乙肝患者由於體內凝血因數的減少,患者會出現牙齦出血、鼻子出血、皮膚出血、月經失調等症狀。
3、慢性乙肝患者會出現會出現全身乏力、容易疲勞、沒有精神、低熱、失眠多夢、疲倦等症狀表現。
4、當患者的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蜘蛛痣、肝掌容的症狀和面色晦暗、粗糙、沒有光澤等肝病面容。
5、由於慢性乙肝患者的肝臟受損,血清膽紅素增多,患者還會出現尿黃、鞏膜黃、皮膚黃的黃疸症狀。
6、由於炎症、充血、水腫、膽汁淤積,慢性乙肝患者常有肝臟腫大的症狀。
合理的飲食對慢性乙肝患者來說是非常有利於身體的健康,所以在生病期間更應該多多注意,那麼如何合理安排飲食呢?
1、飲食結構要合理
多食蔬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素,也助於促進消化功能。肝臟功能減退時常常影響脂肪代謝,所以很多慢性肝炎患者合併有肝炎後脂肪肝。因此飲食要低脂肪、低糖(過多的糖進入人體內易轉化為脂肪)、高蛋白。高蛋白飲食要包括植物和動物蛋白,如豆製品、牛肉、雞肉、魚肉等,動植物蛋白質要各半搭配。攝入蛋白質在消化後被分解為氨基酸才能吸收,然後在肝臟製造成人類最重要的肌肉和血液成分的蛋白質。人體有8種氨基酸自身不能製造,一定要由外源供給。當動植物蛋白質每天各半搭配、均衡提供時,可彌補各自的不足,明顯增加蛋白質的利用率。適量的植物蛋白質能抑制動物性脂肪量,減低對動脈硬化的影響,保證必需氨基酸的充分吸收利用。挑食對肝病康復是不利的。
2、食量要恰當
肝病時消化功能減弱,進食過飽常導致消化不良,也加重肝臟負擔。吃飯八成飽最好,暴飲暴食對肝臟、胃腸功能都不利。
3、飲食要清淡
炒菜應清淡,少放油,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戒煙戒酒。
4、合理應用中藥補藥
肝炎患者不提倡過分服用補藥,正常飲食即可提供足夠的營養。服用補藥最好徵求中醫醫生的意見,盲目進食補藥沒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