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認為一張大學畢業文憑是讓你平步青雲的通行證,那只恐怕事實並不是如此簡單。每年從香港負笈海外的莘莘學子多不勝數,他們除了要經歷飄洋過海的風霜孤苦,還要衝破重重障外,才能凱旋而歸。
留美港生,畢業後則成為中美雙語言雙文化的專業人士。而赴美升讀,某程度上可算是開拓康莊事業的一個起跑點。雖然這些留美學生的條件及機會似乎比在港升學的學生優勝,不過前路卻不一定比較容易。
若你認為一張大學畢業文憑是讓你平步青雲的通行證,那只恐怕事實並不是如此簡單。每年從香港負笈海外的莘莘學子多不勝數,他們除了要經歷飄洋過海的風霜孤苦,還要衝破重重障外,才能凱旋而歸。
自七十年代起,香港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金融中心之一,經濟發展蓬勃迅速,多方面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不少港人認為西方教育制度較超卓和健全,所以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紛紛安排子女出國留學。時至今日,留美學生人數有增無減。當中,許多港人崇尚美國社會和學術自由的氣氛,認為其教育制度較其他國家靈活。而事實上,美國大學院校眾多,可供修讀的學科多達五百多個,很多在港找不到的科目都可以在美國修讀,而且學生可因應自己的喜好,選修性質不同的科目,達致通識。留美港生,畢業後則成為中美雙語言雙文化的專業人士。而赴美升讀,某程度上可算是開拓康莊事業的一個起跑點。雖然這些留美學生的條件及機會似乎比在港升學的學生優勝,不過前路卻不一定比較容易。
根據一項二○一○年由美國國際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發佈的調查報告(Open Doors: Reports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change)顯示的國家中,香港名列第十七位在留美學生最多的地方,而且這十年來,平均每年有將近一千二百名大學學生來到華盛頓州升學。
曾在香港經歷中七高考不合格,然後輾轉間來到西雅圖升學的葉鐵城說:「那時並沒有甚麼選擇可言。加上環境競爭激烈,如果我不在這裡(西雅圖)讀大學的話,我什麼也不能作。」在來美前並沒有計劃要完成四年大學的他,最終在2005年於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畢業,取得會計學及財務學的學士學位,並在西雅圖展開人生的另一頁。
根據美國移民法規定,國際學生(F-1身份)將有12-17個月的校外實習培訓(OPT),提供留學生一個親身體驗有關其學術研究領域的工作機會。實際社會中實習培訓後,如果他們想要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必須要得到僱主贊助,為他們申請工作簽證(H1-B)。而工作簽證只發給從事專業性質的工作人員至美國短期工作,申請人至少要擁有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每年配額為六萬五,外加二萬個名額提供獲得美國碩士或碩士以上學位的人才申請。
所以對葉鐵城來說,畢業後回港是一個較為簡單、容易的選擇。雖然如此,葉鐵城決然地選擇留在美國發展。他認為若在港發展,進升的速度會比較快,不過生活環境及質素卻強差人意。「45歲幾乎是打工仔的年齡上限,45歲過後隨時被炒(裁員),再加上他們每週最少要工作60小時,根本就沒有生活可言。」
在美國的留學生,很多都是「兩頭不到岸」。無論成績如何驕人,始終港生的語文能力往往遜於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學生,溝通上未能得心應手,跟當地人侃侃而談;或許也歸咎於「種族歧視」,習俗、文化、風氣大不同,不容易受到上司重用。何況葉鐵城亦同樣要面對沒有流俐的英語及「工作簽証」等難題。但憑著堅決的信心和毅力,他最終找到繼續留在美國工作的機會。他說:「將工作簽証加入求職這條方程式中並不是個理想的做法。因為實在有太多僱主在面試中聽到需要為我申請工作簽証時,立刻對我失去興趣。不少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那是甚麼亦不想知道是甚麼,或者知道是甚麼但覺得辦理繁複。」
現為美國註冊會計師的葉鐵城在西雅圖一間運輸公司當財務總監。他認為,他的理想生活是能透過努力工作而得以實現。在西雅圖這裡可以找到在香港找不到的東西:一個能幫助他找到一份穩定職業的教育,一個充滿大自然的環景,以及一個能與他新婚妻子共同享受生活的方式。
相反,當張仲業的學生簽證過期後,他則沒有那麼好運氣。他06年於華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隨即在一家銀行工作,然後在07年返港發展。
張仲業表示他當時曾發送超過一百份求職信,但只獲得兩個面試的機會,令他感到非常沮喪。「我一直都想在美國找到工作,但實在太困難了。要是有僱主肯為我申請工作簽証,我一定會考慮。」現在他在香港一間金融機構當結算部人員,但除了能廣交朋友之外,他不認為在西雅圖所得到的教育給予他任何優勢。「我在美國生活的經驗,能增加與朋友交談時的話題,而實際上僅此而已。」
有些留學生非常努力,希望大學畢業後可繼續在美國生活及工作,為了能獲得更美好生活。但儘管如此,有些人會仍然選擇「放棄」在西雅圖的安穩以及他們已經擁有的優質生活。
另一個實例是:林泛思13歲時跟她家人移民到西雅圖,就如很多港人一樣,認為美國的教育更具吸引力。「我每次都是到香港旅遊,而一直都不知道在香港生活會是怎麼樣。」一年前,縱使西雅圖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以上,林泛思依然決心辭去她穩定的工作。她在微軟當了五年軟件工程師,發現西雅圖無法提供一些她所追求的東西,所以她選擇回到她出生之地──香港。
「富挑戰性和樂趣,但不是太緊張」,一個平衡的生活方式是林泛思所追求的理想狀態。而西雅圖卻缺乏刺激及讓她去嘗試新事物的機會,所以她離開熟識的環境和工作,到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工商管理學碩士。當然有些人會為她的勇氣和決心感到驕傲,但亦有人卻覺得她的選擇非常荒繆可笑。
時至今日,林泛思對她的決定並不感到後悔。她覺得在香港的新生活讓她尋找到新的角度和方向,不同的生活方式亦讓她得到更多的朋友和樂趣。然而,一個穩定的收入和職業生涯不是她唯一失去的,離開西雅圖到香港發掘自己愛好的同時,也失去了和家人想處的時間。「大多數的時間,我都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但當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上遇到困難或感到孤單時,我捫心自問,為什麼要離開西雅圖,在那裡我有很多好朋友和一份待遇不錯的工作。」
購買一張飛機票可能只需要在網上按幾下,但決定要回港或留在西雅圖,卻可以是難以想像般的困難。
雖然西雅圖環境優美怡人,文化生活多樣萬千,「美麗,寧靜而充滿活力」,但香港永遠是她的家。身為美國公民的麥蔚怡,在香港長大,於08年在華大商學院畢業,在西雅圖華埠國際區的保存及發展協會工作了一年後,決定回港發展。即使在香港經濟衰退期間,她的工商學位總算能讓她有展開職業生涯的機會。
在西雅圖5年的生活讓麥蔚怡學會知足。 她認為:「香港人普遍只會關心他們的資產,對世界大事莫不關心。」但同時,香港這地方可提供她發展的機會,比西雅圖則有過之而無不及。「香港是一個享譽盛名的金融中心,在銀行和金融界的發展機遇甚多。隨著中國經濟及民生相繼開放,加上香港與內地一脈相承,機會是肯定有的。」
相對於其他香港大學畢業生,麥蔚怡並不覺得自己更具競爭力,主要是因為關於中國的議題對她來說已經變得非常陌生。「香港的僱主在尋找合適的人選時,往往會找一些對中國經濟及政治有認知的,所以我不會認為單單是因為從西雅圖回港而大大提升了我的競爭力。」雖然如此,她十分珍惜在西雅圖的時光。在那裡的生活經驗及文化價值觀,讓她懂得去活一個平衡而豐盛的人生。
大學畢業之後,各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打算。決定去哪裡定居或向哪方面發展,是基於不滿當前生活狀況還是想過個更美好的生活,沒有人可以保證哪個決定是最好的選擇。有美國公民選擇離開本土回港發展,有留學生則選擇畢業後留美希望取得工作簽證,然而每一段經歷和每一種情況,都屬於人生的一部分,就如葉鐵城所提及:「事實就在眼前,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
西雅圖,是一個家,亦是一個中轉站,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穩定而豐足的環境,讓他們了解他們的夢想,抱負和個性。然而,這個地方對每個過客都帶著不同的意義,但都確確實實的在每個人的生命冊上寫下重要的一頁。
[此文章是由Sea Beez及City of Seattle Department of Neighborhoods Matching Fund贊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