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的大學生埋怨到處找不到工作;30至40歲人士埋怨買不起房子或養不起孩子,已退休的長者埋怨存款利息貼近等於零…當前這個經濟困窘,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感到自己的處境是最為糟糕。然而調查發現,介乎50歲至60歲出頭的高齡勞動人口才是最為困苦,一方面難於找到新工作機會,二來又要供養父母及子女,儲蓄及其他資產亦已所剩無多,已名副其實成為真正的夾心階層。
剛畢業的大學生埋怨到處找不到工作;30至40歲人士埋怨買不起房子或養不起孩子,已退休的長者埋怨存款利息貼近等於零…當前這個經濟困窘,不同年齡層的 居民都感到自己的處境是最為糟糕。然而調查發現,介乎50歲至60歲出頭的高齡勞動人口才是最為困苦,一方面難於找到新工作機會,二來又要供養父母及子 女,儲蓄及其他資產亦已所剩無多,已名副其實成為真正的夾心階層。
據勞工部數據顯示,這批事業已步入尾聲,但又未能領取醫療及社安福利的高齡勞動人口,失業率雖然比年輕人較穩,但重點是一旦失業後就再難找到工作,這年齡層平均失業期為53星期,遠遠超過年輕階層的19個星期。
有分析指出,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這年齡層的人士如欲再次就業,難度相當之大,首先當事人很可能是被公司裁員;其次這年齡的人一般都已置業,較難像年青人一般遷往其他機會較佳的地區;第三是當事人往往有不同程度的隱疾,再當回老本行,欲領取原有薪資的心態較強,都會影響就業機會。
高齡勞動人口亦經常投訴,企業聘人時往往存在年齡歧視,令他們機會更加狹窄。
調查發現,50、60歲人士即使找到工作,收入也往往大幅下降,一半被訪者表示新工作待遇較前為差,14%更表示,新工作報酬不及舊職的一半。以康涅狄格州民眾亞基蒂為例,本身是企業買手及產品開發專家,曾任職迪士尼、美國運通等大型公司,前一份工作年薪9萬元,但4年前失業後,只能斷斷續續做些零工,包括在鞋店賣鞋及替租車公司撥電話找尋新客戶等工作。他說失業時間一長,連自信也遭嚴重打擊。
專家又表示,生活困苦的高齡工作人士到了62歲,往往被迫提早領取社安保障金,即使每月金額打了七折也一樣忍痛照樣接受。
住在克利夫蘭的自由撰稿人齊曼女士說,如遭遇傷患或疾病困擾,生活就會即時變成足襟見肘,要提前領取社安保障金也是逼不得已。賓州大學調查也發現,接近八分之一60歲人士在領取社安保障金前,大多也已申請聯邦殘疾津貼。
另外統計亦發現,高齡勞動人口如在經濟衰退期間失業,由於喪失勞工健保,平均壽命也會縮短至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