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嚨腫痛、口乾舌燥、皮膚乾荒,哪些食物可以除秋燥?
喉嚨腫痛、口乾舌燥、皮膚乾荒,哪些食物可以除秋燥?
揮別瓜果豐富的炎夏,什麼是你在秋天最想念的味道?在糖砂裡炒得鬆軟噴香的栗子,還是酸甜多汁的文旦柚?
9月陣雨過後,義大利小鎮扥斯卡那樹林裡,顏色鮮豔的野菇搶著從潮濕泥土冒出頭來,奔相走告秋天訊息。
鄰近日本,則以烤秋刀魚和金黃栗子飯,揭開秋日序幕。
飲食不但清楚劃分了四時節氣,也滿足人的身心需求。
隨季節遞嬗,人們不但可以盡情享受來自土地及自然的恩賜;另一方面,也藉由正確的飲食調理,讓身體適應四時變化。
一般人認為只有冬天才需要特別進補,其實四季都有配合節令的飲食補充,,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的消耗、吸收與儲存,順應季節變化,將飲食調理好,才能保持健康長壽。
初秋起始,留意秋燥
入秋以後,氣候乾燥,皮膚黏膜水分加速蒸發,身體容易出現燥熱情形:如皮膚乾燥、咳嗽、喉嚨發炎、腫痛、口乾舌燥等,在中醫稱之為「秋燥」。
尤其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一不留心,很容易罹患感冒或舊疾復發。
《紅樓夢》女主角林黛玉,每到秋天必犯咳嗽宿疾,遍尋名醫也無法改善。
醫生認為,秋燥最易傷害嬌弱的肺系統(包括現代醫學的呼吸系統,口、鼻、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產生全身性的秋燥證。
尤其炎夏活動力強、損耗多,秋季更需要特別的飲食調養,來回復身體狀況,並儲存對抗寒冬的能量,鄭振鴻指出。
面對秋燥,如何吃出健康?秋天飲食宜柔潤溫養
秋天的飲食重點在柔潤溫養,儘量選擇水分多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材,如百合、白木耳、梨、葡萄、豆漿等,來滋潤乾枯的五臟六腑,避免油炸辛辣的上火食物。
而秋天盛產的蔬果不但新鮮,也正是秋季保養的最佳食品。
此外,入秋之後天氣轉涼,也是腸胃疾病好發的季節,因此在飲食中要注意調養腸胃,建議以溫食為主,少吃如西瓜或生菜沙拉等寒涼食物等,以免腸胃不適。
食物宜滋潤
中醫將核桃、胡麻、蜂蜜等歸類為滋陰潤燥食物,可以平緩秋燥,讓身體得到適度滋潤。
盛產於杭州西湖的水生植物蓴菜,翠綠鮮嫩,富含黏液及膠質,也具滋潤效果。
少辛辣多酸甘
口味偏酸甘的水果能刺激唾液分泌助消化,如蘋果、葡萄、柚子、柑橘、檸檬等,具生津解渴功效,適合秋天食用。
此外,要避免辛辣物,如蔥、薑、蒜、胡椒、辣椒,或是洋芋片、鹽酥雞等油炸及燒烤物,以免讓燥證加劇。
在烹調方面,宜以清蒸、煮、燉為主,減輕身體燥熱。
另外,橙黃色的柿子也有健脾補胃、潤肺生津功效。但腸蠕動不好、老人及小孩要節制食用,因為研究發現,過量食用會造成胃結石。
貼心提醒:消化性潰瘍、畏寒或小便多的人,酸澀水果適量就好。
養肺食物可多吃
肺系統喜潤惡燥,容易被秋燥所傷,尤其經常說話演講的人、呼吸系統較差的老人與過敏孩童等,在秋天更應注意肺系統保養。
白木耳、梨、山藥、百合、藕等,是中醫認為可以滋潤呼吸道的養肺食物,平日可以當做點心或茶飲。
貼心提醒:如果你是虛寒濕體質(大便軟稀不成型、臉色蒼白、手腳冰冷、較愛喝熱開水,一吃冷就腹瀉),滋陰型食物如百合、白木耳、梨等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