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期間,最累的莫過於胃腸道——連續多天反復承受大量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膳食消化、吸收、代謝的重任,似乎已經不堪重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節後應該讓它們好好歇歇,於是有人提出節後飲食要「素」,也有人提出要「清腸」,實際上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樣「素」和「清腸」的做法對胃腸道同樣不利,不僅難以達到「休整」的目的,甚至還會「雪上加霜」。按照人體正常消化、吸收、代謝的生理進程,春節期間的飲食攝入早已完成全部的循環過程,所謂節後的「調整」對前一輪營養失衡狀態(即「大魚大肉大油」的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高膽固醇飲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節日期間,最累的莫過於胃腸道——連續多天反復承受大量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膳食消化、吸收、代謝的重任,似乎已經不堪重負。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節後應該讓它們好好歇歇,於是有人提出節後飲食要「素」,也有人提出要「清腸」,實際上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樣「素」和「清腸」的做法對胃腸道同樣不利,不僅難以達到「休整」的目的,甚至還會「雪上加霜」。按照人體正常消化、吸收、代謝的生理進程,春節期間的飲食攝入早已完成全部的循環過程,所謂節後的「調整」對前一輪營養失衡狀態(即「大魚大肉大油」的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高膽固醇飲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為此,我們應該糾正節後飲食的兩大誤區:
誤區一:節後應大量進食燕麥、玉米、芹菜、韭菜等,以平衡節日期間過多攝入的油脂。
如果春節期間因大量進食油膩食物導致胃腸不適,那麼,節後大量進食燕麥、玉米、芹菜、韭菜等,則會進一步加重胃腸不適。因為這些食物富含膳食纖維,並且含有相當數量的不可溶性粗纖維,一方面會延緩胃排空,造成腹脹、早飽、噯氣、消化不良、食欲降低等症狀,甚至還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使節日期間一直「過度勞累」的腸道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特別是鈣、鐵、鋅等元素的吸收。
誤區二:節後飲食「以素為主」。
「以素為主」的膳食會造成新一輪營養失衡,特別是動物食品裡富含的B族維生素、部分微量元素、優質蛋白、必需脂肪酸等攝入不足。
那麼節後究竟應該怎麼吃呢?
一句話:讓春節期間「過剩」的營養「軟著陸」,強調食物的多樣化和均衡感。
1.四個「一」。即:一定量的主食(成年男性5兩以上,成年女性4兩以上)、一袋牛奶(250毫升)、一個雞蛋、一斤蔬菜(以綠葉蔬菜為主)、一兩豆類制品、一個水果(約300~400克,在兩餐之間食用)。
2.兩個「三」。包括:3兩瘦肉和3勺油脂。這些食物的攝入是必需的,但應避免油炸食物、肥肉和動物內髒等。
3.應有規律地進行「定時、定點、定量」用餐,即恢復到節前的進餐規律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