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中國民國國旗和捷安特提供的鐵馬,宋佾峰6 月10日深夜搭機從台灣飛往西雅圖,展開「If we could buy the sky」單車旅行任務。
帶著中國民國國旗和捷安特提供的鐵馬,宋佾峰6 月10日深夜搭機從台灣飛往西雅圖,展開「If we could buy the sky」單車旅行任務。「我將以西雅圖酋長的視野,記錄西雅圖人民對待環境的態度,希望觸動更多人,一起落實環保愛地球。」宋佾峰說。
跟很多人一樣,將滿22歲的宋佾峰,原本對台灣現狀也有不少抱怨,大三暑假一趟柬埔寨志工之旅,帶給他很大的衝擊。「當地水和物資缺乏,但大家仍很快樂。經過這趟柬埔寨之行,我才發現,其實自己已經很幸福了,沒什麼好抱怨的。」
去年11月,宋佾峰參加了一場「讓台灣年輕人增加國際觀」的活動,讓他的想法更進階了。他深切體認到,雖然大家常常把環境保護掛在嘴邊,但似乎只是口號,市民環保意識提升得其實很緩慢。
「我想要盡一分心力,希望讓環保意識可以融入人們生活中,讓大家學會如何和大自然和平共存。」但該如何做呢?宋佾峰第一個想到的,是最環保的綠能交通工具自行車。
那為何選擇西雅圖?海洋大學機械系的宋佾峰說:「有人說,雨都基隆是全台最少人想住的城市之一,但有位從西雅圖旅行回來好友告訴我,西雅圖雖也常下雨卻很美,是全美最宜人居住城市之一,這個強烈的對比勾起我的好奇心。」
宋佾峰上網找資料,知道2001年西雅圖發生阿拉斯加高架橋事件後,意識到環保的重要,2005年和850個城市聯手減碳,發起百年公民理想願景、鮭魚都市、乾淨能源、水岸空間、ZipCar和Island Wood等一連串的綠色革命,在2013年被選為北美最聰明的綠色城市。
找資料過程中,讀到《西雅圖的天空》這本書,書中描寫1866年西雅圖酋長對於土地被買賣的宣言:「你們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土地的溫柔、羚羊的奔馳?這些東西,我們怎麼能夠賣給你們? 而你們又如何能購買?」
西雅圖酋長的話,深深地刻在宋佾峰的腦海裡,「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怎麼能買賣土地?這樣對大地公平嗎?這將是我這趟旅程的出發點,我將用西雅圖酋長的觀點,去拜訪現在的西雅圖,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經歷這個單車旅行任務的宋佾峰上個月返抵台灣。這趟長達三個月的旅行他收穫滿行囊,領悟到「環保應從身邊做起。」也充份體會到「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兩句話的真義。
計畫初期邊騎車邊撿垃圾環遊西雅圖,後期做市區實地考察及記錄,再前往西雅圖鄰島的環境中心Island Wood做志工,在島上學習環境保護,紀錄並訪問。隨後赴Ballard了解鮭魚與西雅圖的共存關係、前往華盛頓大學訪問Nancy Rottle教授及鄰近環保單位…,9月8日返台。期待以西雅圖酋長的視野,記錄西雅圖人民對待環境的態度,希望觸動更多人,一起落實環保愛地球。
但,計畫總是永遠趕不上變化!宋佾峰坦言,這趟旅程,他一直在修正計畫。「到西雅圖後,我發現,它其實並不是世界最宜人居住的城市,決定將撿垃圾環市計畫,改成騎單車訪問路人,了解民眾對西雅圖的看法。」
話說回來,要用英文訪問,談何容易?這時宋佾峰才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為了完成任務,他臨陣磨槍,在西雅圖上一些圖書館提供的免費英文課程,並結交當地朋友,陪他練習英文。
畢竟英文不是自己的母語,採訪時,難免有時還是會出現「鴨子聽雷」的狀況,為了避免有聽沒有懂,誤解對方的意思,宋佾峰會把對話錄音下來,回家後再仔細聆聽、判讀,「幸運的是,後來我竟被受訪者誇英文不錯,真開心。」
再者,一個完全沒有採訪經驗的人,在陌生的西雅圖街頭,面對一群素眛平生的外國人,要如何採訪起?這是另一個難題。
宋佾峰坦承,萬事起頭難。一開始當他在西雅圖街頭停下腳步,主動採訪路人時,大部分都採觀望態度,讓他挺挫折的。但將心比心,在路上遇到陌生人說要訪問你時,的確不是每個人都會欣然接受,路人的反應其實是很正常的。
但宋佾峰並沒有因此打退堂鼓,他持續抱持樂觀的想法,一而再,再而三嘗試,終於有人願意分享後,其他人也陸續放下心防,熱絡地上前分享他們對西雅圖這個城市,以及環保議題的看法,讓宋佾峰大受鼓舞。
此行宋佾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前西雅圖市長對話,「畢竟在一位曾經改變西雅圖歷史的前輩面前,不免有些緊張。他的思慮很周全,也讓我了解到,思考事情時,不只是要解決問題,還得顧及周邊有可能會受到影響的事物。」
這趟長達三個月的西雅圖之行,對宋佾峰來說就像一場夢,也是成長的催化劑。「包括外語能力、企劃和溝通、思考視野、遇到困難時的應變,以及在陌生人面前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等等都精進不少,真的是獲益良多。」
經過這趟單車旅行任務,宋佾峰坦言,西雅圖和台灣的城市,有著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很多方式不能一體適用,「但西雅圖對於水岸的規劃,的確可以作為臺灣之師,台灣四面環海,但卻不是很友善地與海洋共處,這方面真的很可惜。」
再者,宋佾峰建議,大家可以從關心自己住家附近的環境做起,多辦些社區活動,促進人與人的交集,讓人與大自然可以和平相處,「讓自己生活的城市更美好,並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應該從自己做起。」
回台後,宋佾峰將把此行剪輯成微電影,到各學校單位、公共機構去演講並出書,「我希望能讓台灣民眾看到全新的環保角度,期待能小小地改變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