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Porn
xbporn

奧斯卡頒獎之夜在即:這些片子你都看了沒?

Must Read

88-Academy-Awards-2016-Oscars-List

文_Lily Zhang, Alvin Zhou

第88屆美國電影學院獎(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在美國東部時間2月28日舉行。在這場全球矚目的電影屆盛事上,都將有哪些佳片一戰成名,繼而成為人們明年一年的談資?無論你對電影感不感興趣,奧斯卡提名和獲獎電影儼然成為了社會人的一種常識,談論哪部電影會贏得奧斯卡也成了這個月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興趣愛好。今次,就讓我們來深入瞭解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獎(Best Picture)

《大空頭》(The Big Short)

本報在前幾期曾介紹過該片,同為群像戲的大空頭被稱為金融界的《聚焦》,也被視作此次奧斯卡提名中最被忽視的一部影片。故事講述了預見了07年次貸危機的投資者們如何投機獲利,成為一代梟雄的故事。

《間諜之橋》(Bridge of Spies)

斯皮爾伯格最新力作,根據美國律師親身經歷改編,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歷史專輯題材,美蘇關係議題……這部片子看上去具備一切獲獎的潛質。如果不是過於紀錄式的敘事方式和過於主旋律的中心思想,這部片子受到的期許或會更高。

《瘋狂的麥克斯》(Mad Max: Furry Road)

這是每年奧斯卡都會來上一部的科幻電影,以特效和畫面展示電影人的另一種追求。視覺效果無疑是考驗電影表現力和想像力的一大難關,儘管這樣的影片往往要受到人們對故事本身的質疑,也經常因為高潮太多引起觀者的審美疲勞。

《火星救援》(The Martian)

被稱為《火星種田記》的《火星救援》是一部火星上的魯濱遜漂流記。男主角馬特達蒙也是一年四季都被他的美國同胞遺失在宇宙的各個角落。有人戲問,「從拯救大兵瑞恩到火星救援,美國人為了救馬特達蒙一共花了多少錢?」

《房間》(Room)

母子題材的《房間》或許算是本屆奧斯卡唯二體現女性視角的電影之一。影片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無論從鏡頭語言還是敘事內容,都有一種讓人動容的細膩天真,又分外透徹。大量的內景和集中的角色內容分配讓這部影片在一眾「大敘事」的熱鬧奧斯卡提名影片中更顯優雅。

《布魯克林》(Brooklyn)

巧合的是,本屆奧斯卡兩部女性敘事電影都來自愛爾蘭。影片講述了上世紀愛爾蘭小鎮女孩漂洋過海到美國奮鬥的故事,也算是另一種角度的「留美史」。儘管影片稱自己的主題是愛情,看起來更像是一部女性成長史。

《聚焦》(Spotlight)

該片目前是奪冠大熱門,無論從敘事手法、故事主題還是角色設定上,聚焦都是一部無可挑剔的美國劇情片典範。

《荒野獵人》(The Revenant)

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又憑藉此片拿到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影片講述了一群皮草獵人侵入土著人部族被追殺的故事。影片拿到了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兩項大獎,人們似乎並不關注該片能否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只關心男主角這次到底會不會獲獎……

【焦點影評】

空間關係學和美國傻大姐的母愛:《房間》(Room)

她和她的兒子生活在一個小房間裡,每天做飯遊戲看電視,按時洗漱起床,經常睡過頭。生活費是男人支付,而男人定期和她做愛。兒子是她的全部,是她心靈的寄託,也是她唯一的希望。她自己掉了一顆牙,就一直記得讓兒子好好刷牙多吃維生素。用這種方式來敘述,這個故事會不會就爛大街得多?女主人公在房間裡呆了七年,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呆了一輩子。

從顯而易見的故事主線,到電影細節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句臺詞,性別權力話題都昭然若揭。發現尼克的男警官和女警官,女主人公的父親和母親……這部片子裡凡是形成對比的男性和女性,都有著淺顯明白的價值判斷。女性拯救被男性摧毀的女性世界,而孩子無性,永遠是愛是光是觸手可及的夢想是照亮明天的希望。

影片的取景也是討巧又微妙,80%以上的內景嚴格呼應主題。從棚屋房間,到醫院房間,到女主人公母親家裡的房間,層層遞進,房間一步一步增大變多,房門從關閉到開放,功能越來越強,人物越來越多,感情越來越複雜。然而到最後,這還是一個關於房間的故事。就像Jack說的,他並沒有體會到那個狹小的空間隱含的任何負面意義,他會在媽媽不在的時候懷念那裡,因為那裡有媽媽,而且有奶吃。

這或許可以牽扯到空間關係學的理論。空間是人們交流的方式之一,領土概念是動物的本能意識,而人類最神奇之處在於,他們的空間概念被文化塑造。而Jack的空間感被房間局限,就像茶杯犬一樣成了主流社會中的畸形。

母親努力為兒子重塑「正常」的空間感,比如用語言為他設定「裡面」和「外面」的概念,並不天真的導演借這個天真的洋妞角色之口交待了一個哲學命題,沒有被「所在」證明過的語言是不是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陷入了悖論?換個角度來想,我們可能也真的沒有見過「外面」是什麼樣子。人們只是固守在自己的空間領地之中,竭力探索,但這一生不可能窮盡這種探索。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是聽說,用語言設定自己的空間感。

母子關係這個文學母題實在被講得爛熟,母子關係本身就是私人敘事,從細節出發的鏡頭語言也最動人。比如壞掉的牙齒,比如充滿性徵隱喻的長髮,比如吮吸乳汁這個前後都只出現一個短鏡頭還嚴格呼應了的強迫症細節,比如從子宮一樣的草席中蠕動出來,比如「你不能碰他」的執念,比如並不好玩的樂高,比如一次又一次救贖,比如另一種母子關係——女主人公和她的母親。

和《布魯克林》中始終頂著苦大仇深臉的愛爾蘭聖女相比,《房間》的女主人公這種智商永遠停留在十七歲的加州洋妞兒明顯更討喜。她對母親發脾氣,對著16位的密碼鎖守了7年試不出密碼,運動神經發達其他的神經卻總有點脫線,能飛鞋打老鼠跟兒子較真生氣,也會對著兒子掉眼淚坦承自己不是個好媽媽,卻又在兒子安慰自己是把眼淚吞回去說沒錯我是你媽。然而,就是這樣一種天真的母愛,使影片中的母子關係經常形成倒置,更成一道別緻的敘事風景。

room-poster-feature

Mad Max4:心間的綠洲

只要瘋狂麥克斯這類片子存在,電腦、電視甚至家庭影院就永遠取代不了電影院的功能。

本作是瘋狂麥克斯系列的第四部,距離第三部已經有了數十年之遙。本作繼承了前作一貫的荒蕪、詭異的風格──無邊的黃沙,奇裝異服的人,令人絕望的虛構社會,以及令人熱血澎湃的打鬥。看起來這部電影似乎是純粹的爽片,劇情與台詞都非常單薄:在遙遠的未來,水資源的稀缺毀掉了人類原有的文明。倖存的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中苟延殘喘,他們成為了廢土上的幫派,而幫派的首領則大肆洗腦控制了他們的行為和思想。他們以獵殺與豢養平民為樂,主角麥克斯則是這個世界中少數的自由人。

試想你在黃沙蔽日的環境中,進退都無路,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宛如乘坐在浩瀚沙海中的一葉孤舟之上,這時你是選擇跳下去還是繼續前行?作一部充滿末世情懷的電影,有這麼一群人,堅守著心中的新年,在求得生存的同時與邪惡勢力鬥爭。主角是末世的倖存者,但內心卻充滿孤獨與無助。他背負著很多東西,有苦難言,因此不想與任何人建立關係。但就在這時,女主角佛瑞薩給了他生活的信念。她帶著幫派首領的妻子們,毅然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條通往綠洲的路。她相信麥克斯,也相信妻子們的祈禱與希望。

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與那些生活資源充足,但思想被控制的戰爭男孩相比,麥克斯這群懷著希望與愛的逃亡者才是人們更希望看到的。身處荒蕪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思想與情感的乾涸。綠洲也許在遙遠的未來,也許就在我們的心上。

Mad Max 4 - 2015 Movies

以美國新聞口吻講述的美國新聞故事:《聚焦》(Spotlight)

《聚焦》甫一上映就憑藉其內容話題性獲得真正的「聚焦」。故事改編自現實,波士頓環球報的「聚焦」小組意外發現天主教牧師性侵教區中的小男孩,這群記者拿出偵探般的機警、政治家般的正義感和編劇般的講故事技巧,發現了這一起被雪藏的事件背後巨大的冰山。

導演用樸實的鏡頭和毫無指摘之處的敘事手法,正兒八經地講述了這個正兒八經的故事。神職人員性侵兒童問題其實很早就受到美國社會關注。該片上映後,新聞業再掀一輪高潮。《西雅圖時報》上月還發佈了對本地教區性侵兒童的神職人員的追溯與調查,儼然有繼承「聚焦」精神之感。

故事本身的出色使人們往往忘記從電影的角度來審視這部片子,影評家探討主題和故事背後的深刻問題。然而影片本身的節奏感、群戲劇本中人物的塑造、衝突的選擇和把握都給人一種「令人放心」的安定感,也難怪該片會一舉奪得美國編劇工會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在這樣出色的故事和熟練的講故事技巧面前,畫面或許可以讓步。換種方式來說,影片用記者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記者的故事。

然而,儘管每個記者心中都有一個新聞夢,但現實卻並不都像故事中的那麼單純美好,這也是美國文化中利弊兩當的「青年精神」——他們立場堅定,壞就是壞,好就是好,世上有真實的公平正義,而每個人都有權力發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絕對是比集體主義和離散主義更易於創作的立足點。因此,美國的主旋律電影總是像個站在大街上舉牌子的社會運動家,讓人容易相信電影中那個簡單的信息命令,而不像那些優雅糾結的歐洲導演,總是用美美的片子送你一顆百味雜陳的心。

《聚焦》的故事也是如此,相信不止一個人在思考真相背後隱藏的神職人員性壓抑問題,和這種現象存在背後隱含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美國自由主義旗幟下新聞業的「態度」問題也顯現出來。他們有毫不避諱的立場,他們知道自己是在講故事。當「報道」(Reporting)這個詞也被譯成紀實文學時,一些文化上無法替代的所指已經被磨損。帶感情的敘事和煽情的敘事是兩種概念,但有時帶來的感受卻沒什麼不同。然而,一旦投入感情,事實就不僅僅是事實了。

當然,和其他「美國夢」電影相比,《聚焦》已經盡量放低了自己的姿態。或許多年以後回顧這部片子,我們會偶爾搞錯他的所屬年代。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的確曾經那樣一段歲月,人們還沒有把電影玩出花來,只想平平淡淡的說一個故事給你聽。說過之後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可能都會留幾滴感動的淚,或者噴幾滴憤怒的口水。

真心想探索神職人員性侵問題的同學可以參考紐約城大犯罪學學院2004年出版的調查報告:The Nature And Scope Of Sexual Abuse Of Minors By Catholic Priests And Deac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0 – 2002

PDF:http://bit.ly/LOJiBb

2011年在相關會議上發表的報告:http://bit.ly/1Tp2UdH

spotlight

間諜之橋:比立場更重要的是堅持

這是一部冷戰題材的電影。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沒有華麗的特效,只有對信息的爭奪。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律師多諾萬,是一個有正義感有原則的律師。他是一名父親,一個丈夫,也是一個法律的捍衛者。他接受了為蘇聯間諜亞伯的辯護,即使辯護只是一個形式,因為周圍的每個人都渴求亞伯的死。多諾萬在為亞伯辯護的過程中與他建立了友誼,他們代表著不同國家的立場,但又被彼此的人格所吸引。中情局的領導,大法官,甚至自己的妻子都不理解為什麼多諾萬會真正的想要為這樣的一個間諜去辯護,以及他所堅持的人道精神與對司法的維護。多諾萬其實並不好過,連最親近的人都不能理解他,更不用說社會上的一般民眾。但令人欽佩的是,多諾萬雖然苦惱,但他從未停下為蘇聯間諜亞伯的辯護。後來,受命執行監拍蘇聯的美國空軍大兵蓋瑞被捕,於是雙方決定用蓋瑞和亞伯進行人質交換。也正是多虧了多諾萬的不懈努力,美方才沒有錯失一個用來交換的籌碼。

多諾萬對於法律與職業的忠誠令人印象深刻。不論在影片中的冷戰時期,還是我們身處的現代,每個人都代表著不同的立場。而有時候為了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不得不和周圍的人發生碰撞,即使他們是我們最親密的人。這部影片反映了多諾萬作為律師的高度職業操守,以及對人性的關懷與生命的尊重。影片最後,多諾萬以旅行的藉口親自前往蘇聯指導人質交換工作。回家後,孩子們和妻子並不在意歸來的多諾萬,直到新聞播出多諾萬協助釋放美國人質蓋瑞的消息。全部人都驚呆了,而此時的多諾萬卻只是橫躺在家中的床上,放佛只是做完了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也許這就是影片想要強調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平凡的小人物,而讓小人物變成大人物的,正是對於生命和權利的尊重。

bridge of spie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News

24小時速食麵亞裔美國人戲劇節

舞台上一齣兩至三小時的舞台劇,往往是台...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