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週二晚,200多名「Black Lives Matter」活動的支持學生認為大學在處理校園種族摩擦問題上不夠迅速到位,因此佔領了原定舉行種族和平等對話會議的會場,要求校方改變對策。
引發衝突的議題是關於「微攻擊」(micro aggressions)的一場對話,「微攻擊」指的是生活中微小的、不易察覺的種族歧視表現。對話很快變成了關於校園種族矛盾的言辭激切的長篇大論,人群不斷爆發出陣陣喧鬧的喝彩聲,和響亮的「Black Lives Matter」的口號聲。
組織者預料到有社會運動人士出現,這些人在臉書(Facebook)上公開發佈了佔領會議主導權的意圖,而且受到學生和一些老師的熱情支持。週二晚,他們在華大知識屋(Intellectual House)匯合,這處美國土著居民長屋是原定的會場。
華大「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中出現的最強大、最健談的領導者之一,學生帕卡·西貝爾(Palca Shibale)稱,華大需要做得更多,而不是空談種族多樣性。而現在學校的行動過於遲緩謹慎,每次舉行一場文化素質的討論都要5個小時,「大家講故事、喝咖啡,然後拿著證書出門」。西貝爾說,「有些事需要發生,並立刻發生。我們在這裡發起一場革命。」現場對她的講話報以熱烈的掌聲。
學生們提出7項訴求,包括使有色人種學生享有更好的就業率,在2017年冬天前提高25%的有色人種教授人數,組建新的校園警力隊伍、改善華大警察執法行為等。他們還要求大學認識到他們位於杜瓦米許(Duwamish)人的土地上,卻沒有認識到土著居民的祖先地位。
他們要求將史蒂文斯路(Stevens Way)和惠特曼中庭(Whitman Court)改名,因為這些名字來源於造成了「土著人大屠殺」的人。學生們認為,前州長伊薩卡·史蒂文斯(Isaac Stevens)主持簽署了清除當地土著居民的條約,而馬克思·惠特曼(Marcus Whitman),的基督教傳教工作導致了當地土著居民被屠殺。
一些校方管理者也出席了這場會議,包括副校長、本科生學術事務主任、種族和平等條例主管愛德·泰勒(Ed Taylor)。泰勒自身也是黑人,他說,「從很多角度來看,他們是對的。我為他們感到驕傲,他們講出了真相」。泰勒說管理者應該好好聽聽週二的會議,並共同思考應該如何處理這些事。
校長安娜·瑪麗·考賽(Ana Mari Cauce)沒有出息會議,學生們批評了她的缺席,並指責她對種族平等條例的執行太過遲緩。這項條例是考賽去年推出的。種族和平等問題誕生於「Black Lives Matter」運動,一年多前,考賽以此為跳板推出了條例。但西貝爾稱,大部分學生需求都沒有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