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四月天,隨著清明(4月4日)和穀雨(4月19日)的腳步走來又走過,新一年的食材旺季也隨之到來。儘管身在海外,我們的味蕾和身體節奏依舊帶著中華民族的一點土味。微雨燕雙飛的春日,我們該吃些什麼來響應天時呢?
【清明】
清明時節吹的是東南風,它是暖風,也為這個時節帶來豐沛的雨水。看到「清明」,一般人就會聯想到「掃墓」。「祭祀祖先」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事情之一。嚴格說來,「清明掃墓」的傳統是從宋朝才開始,目的是為了讓後代子孫能夠慎終追遠,緬懷過去。
這個時節雖然是吹東南風,但有時冷鋒還是會過境,氣溫變化很大。很多人常因白天出太陽,就穿著涼快的春裝出門,卻沒想到晚上天氣變冷,馬上就受寒著涼了,所以才有「三月初,寒死少年家」這麼一句俗諺。
01艾草
艾草常生長在路邊荒野、草地,有特殊的香味,冬天過後開始萌發,清明前後便可以採收第一茬。在江南一帶,清明有吃青團的習俗,團子的青色便多數是用艾草或鼠曲草搗爛後擠壓出汁,與糯米粉拌勻揉成,餡心則是包入細膩的糖豆沙。蒸好放涼,清甜甘香,軟糯可口。
02螺螄
清明前後,春暖花開,大地復蘇,潛伏在泥中休眠的螺螄紛紛爬出泥土。此時,正值螺肉肥美,是食用的最佳時令,故有「清明螺,賽過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薑、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03枇杷
當下正是枇杷大量上市的時候,因其是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子,夏初成熟,承四時之雨露,故被稱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還兼具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明代沈周就曾有詩雲:「誰鑄黃金三百丸,彈胎微濕露漬漬。從今抵鵲何消玉,更有錫漿沁齒寒。」
【穀雨】
由於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養生中應遵遁自然節氣的變化,針對其氣候特點進行調養,身體屬寒證的人們一定要注意保持自身溫暖。穀雨節氣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
穀雨前後15天及清明的最後3天中,脾處於旺盛時期。脾的旺盛會使胃強健起來,從而使消化功能處於旺盛的狀態,消化功能旺盛有利於營養的吸收,因此這時正是補身的大好時機。
01香椿
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有多種吃法,除了常見的香椿拌豆腐、香椿煎雞蛋外,還可以用切成段的嫩芽、攤成薄皮的雞蛋相拌卷或將整棵椿芽與雞蛋麵粉攪勻炸成似「香椿魚」,香酥鮮嫩,別具風味。
02榆錢
又到榆錢滿枝的時節。小時候吃榆錢是春天的一大享受,可以直接裝滿口袋當零食,越嚼越香。或是同面和在一起蒸,做一碗香糯滋潤的榆錢飯,榆錢鮮嫩,出籠的榆錢飯綿香鬆軟,榆錢花瓣在裡面芳姿依舊,清新養眼,滿滿的春天味道,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03蝦
「三月黃魚四月蝦」。如果你覺得春天的蔬菜快吃膩了,夏天的新鮮瓜類還沒上市,那就趕緊吃蝦吧。四月份的蝦正活蹦亂跳出現,水煮油燜,爆炒白焯,只要蝦夠新鮮,皆能做出美味。對於黃海漁民來說,之前在冬天時遊往深海和南方海域避寒的魚蝦們此時都遊回來了,因此穀雨如過年,這也是他們特有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