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引知北美
引言:每年大學申請季,我們都會收到很多來自家長的咨詢:需要讓我的孩子也去參加某某比賽嗎?這樣的競賽對申請有多大幫助呢?我的孩子要升學了,形形色色的競賽究竟該如何挑選呢? 針對競賽的糾結和困惑,我們採訪了MIT 前招生官,這篇文章將從招生官的角度對此類問題做一個詳盡的回應,幫助大家答疑解惑。
首先,盲目參加競賽是升學申請的一大誤區之一,單純的競賽行為並不會為申請加分。
尤其是當學生並不能在競賽中取得足夠優秀的成績或排名時,在大學招生官眼裏,競賽經歷只會是honors欄裏毫無記憶點的一行字而已。甚至對於某些極其難進的名校來說,即使你在某一個比賽裏拔得頭籌,也不一定會被驚艷到。招生官們會更傾向於在多個比賽中都有耀眼成績的學生。
這可以理解為:如果他們在尋找科研/學術天才,各類國際級競賽的個位數名次才能真正向他們證明學生的能力。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競賽的準備無疑是耗費時間和精力的,這其中需要權衡的機會成本,需要每一個學生考慮。
那我就不需要送孩子去參加比賽了嗎? 不盡然。
通過好的競賽去證明自身的學術實力也確實是一件好事。例如AMC,如果將來想申請商學方向,需要向招生官證明你卓越的數學能力,而你恰好在8年級這種低年級,有足夠時間去探索的階段,去參加一下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明明有更好的機會或發展方向,卻執著於把時間都花在競賽的準備上,就會得不償失。
對無競賽背景去衝刺名校又放不下心來的同學,我們建議可以在低年級嘗試參加含金量高的競賽,但如果確實沒有出彩的競賽成績,建議盡早轉變策略。尋找那些能體現「領導力」、社會關懷精神和影響力的活動才更有價值、更有人情味。
即使學生真的在同時準備競賽和其他活動,競賽也不應該被置於高優先級。
讓我們明確一點,沒有競賽經歷不會置你的升學申請於不利!一個人有上千種方法展現自己的才華,學生也同樣沒有道理必須通過競賽才能展示自己。我們採訪過很多美國大學的前招生官,在自己的高中規劃裏,他們都沒有有目的性地去看待過競賽項目。也有太多學生案例裏,沒有任何競賽背景的學生依舊被理工強校錄取。
就算要參加競賽,也需要仔細甄選,不能隨隨便便參賽。一些只需要在家自學或上個網絡培訓班就能參加的比賽,比起那些真的需要學生具備廣博知識技能,並且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高含金量比賽,性價比似乎很高,但真的不一定有用。
要深入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或者在篩選競賽時考慮再多一步。想像一下大學想要為社會培養怎樣的人才?
也可能有家長會問:那為什麽我看到那些中國大陸被麻省理工、斯坦福錄取的學生,大多都有很好的競賽成績呢?
其實,能夠取得競賽冠軍的學生,勢必在其他方面也會有過人的成績。除了極個別天才兒童,這些學生肯定不是單單因為競賽才被錄取。當然,每個學校都有自己對學生的偏好,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和喬治亞理工這樣的老牌理工強校,可能喜歡看到學生有競賽佳績。原因是他們需要很多超級天才的未來科學家,而這需要參考科學競賽的成績。
若是以個別學校的偏好影響整體的申請策略,並不是聰明的選擇。
關乎競賽,MIT前招生官曾做了過「去神化」的回答:「無論是什麽背景的學生,招生官想要看到的,我們也鼓勵孩子去發掘的永遠都是——你對什麽事情真正地感興趣。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MIT前招生官對 STEM學生的競賽建議
提問:作為MIT的前招生官,你如何看待學生們寫在通用申請中「競賽&榮譽」這一欄的信息?這些內容在你評估一個學生是否能進入MIT的比重有多大?
回答:如果「競賽榮譽」這一欄學生參加的比賽都是頂尖的,那當然我們會非常驚喜。但實際上,除了一些特別具有含金量的數學或科創比賽,大部分的比賽並沒有「驚艷」的效果。
如果學生有能力在國際頂尖的賽事中取得亮眼的成績,我們當然會鼓勵孩子去參加;但對絕大多數理科背景的學生來說,我們更看重的是他們在學術和活動部分做出的成就。
這裏,為大家整理了一份MIT特別看重並且也推薦理工科背景學生去參加的競賽項目:
類似國際生物奧林匹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際物理奧林匹克這樣的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就非常具有競爭力。
英特爾科學天才獎(Intel STS),谷歌全球科學展(Google Global Science Fair)等都是招生官眼中非常具有含金量的科創類比賽。
如果對機器人感興趣,FIRST就是很多同學會選擇參加的大熱類。
提問:什麽類型的學生適合參加競賽,什麽類型的學生您並不建議花太多時間在競賽上呢?
回答:有些學生可能記憶力特別強,學東西特別快,那這類型的學生是適合參加競賽的。除了剛剛為大家整理的國際上都非常有名的賽事,數學競賽AIME也是推薦參加的。
作為MIT的前招生官,我會建議理工科背景的孩子不要一味地參加競賽。畢竟能入招生官法眼的競賽就那麽頂尖的幾大類,還要考慮投入和產出,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國際性賽事中取得好成績的。更何況,美國招生看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活動是比競賽更能打動招生官的部分。要記住的是,競賽≠活動,反之亦然。如果你的簡歷中只剩下了各種競賽,那麽招生官會想:「這該是一個多無趣的孩子啊」,不要給招生官留下「你的興趣只剩下參加比賽」這樣的印象。
折中的辦法是,大家可以參加一些含金量也很高的夏校項目。比如每年在MIT校園內舉辦的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 (RSI) 項目會招收大概幾十名高中生,在這裏參加為期六周的集訓課程。集訓科目包括數學、科學和工程,學生們會在MIT感受到大學的學術和科研水平。
除此之外,斯坦福大學的SIMR和波士頓大學的RISE項目都是理工科背景的孩子可以嘗試申請的好項目。
無論是不是STEM方向的學生,我都一再地和他們強調「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思維禁錮在「我是理科生,所以我就應該參加競賽」的怪圈裏。STEM學生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畢竟我們學習理工科的最終夢想不是為了成為考試機器,而是為了讓社會更便捷,世界更美好。
我們無意詆毀競賽的意義,畢竟也存在很多值得參與且被招生官認可的高篩選性競賽,而且競賽之於學生的影響也在於他們自己的參與度和潛力。但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篇文章,啟發家長們重新審視中國式的升學規劃,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去做真正喜歡且有社會價值的活動。
我們是誰:
【引知—您身邊的教育專家】
InGenius Prep 是一家成立於耶魯,服務於全球,秉承著精英教育理念,力求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咨詢機構。團隊囊括了150餘位美國名校前招生官、70 餘位畢業於美國名校的精英升學顧問、100多位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寫作講師。每位引知學子擁有量身匹配的顧問團隊,並受益於整個前招生官網絡組成的強大經驗錦囊,自2013年成立至今,引知已幫助成千上萬名學子圓夢名校。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