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移居美國需要面對截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但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困難總可以迎刃而解。3月6日是全國牙醫日(National Dentist’s Day),不但能夠提醒各位關注口腔健康,大家還可以藉著這一天表達你對牙醫的感謝。今期編輯部找來兩位來自中國的青年移民,他們克服語言隔閡,成功進入華州頂尖學府攻讀牙科醫學,本月又榮獲競爭激烈的牙科學界獎學金,且來看看Min Lin(林閩)及Teddy Dong(董超)的勵志移民故事,他們也會分享一些口腔護理秘訣。
獲獎非偶爾
Min及Teddy獲得2023年度美國牙科教育協會(American Dent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ADEA)獎學金,兩位同是華盛頓大學牙科學院的二年級生。Min是近十年首位華大學生榮獲「佳潔士歐樂B獎學金」(Crest Oral-B Scholarship),全美僅有兩位牙科學生的名額,予以有志投身牙科學術事業的學生,得獎學生可獲$5,500。Teddy獲得「赫力昂預防牙科獎學金」(Haleon Preventive Dentistry Scholarship),全美只有十二名牙科學生的名額,鼓勵於預防牙科有傑出學術表現的學生,每位得獎學生可獲$2,500。
在美國有志成為牙醫,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學生必須先完成四年的學士學位,才合資格申請四年制的牙醫學院,再通過資格考方可成為執業牙醫。 生於中國福州的Min,12歲移民美國,擁有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化學學士學位。Min分享道:「我很榮幸成為華大第一位牙科學生獲得這個聲望卓著的全國性獎學金,這個獎項對我來說具有雙重意義,因為我的奮鬥目標是取得優秀的學術和臨床成績,並成為一名牙科教育家。」
Teddy出生於中國南京,16歲移民美國。他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完成本科及牙科訓練;並獲得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牙科學院碩士學位。現正於華大牙科學院修讀口腔頜面外科(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Teddy獲得獎學金,十分感謝系內的Dr. Ritter、Dr. Coldwell、Dr. Newman、Dr. Burke及Tyler Youn。
家族第一代大學生
Min的父母是農民,她是族內第一代成員能夠考進大學,她目標是成為一位牙科教育者。Min說:「作為家族裡首代可以念大學的成員,我的父母或許不能給予我專業指導建議,但是我得到來自學院教授、學校人員及同學的支持和指引(特別要感謝院長Dr. Ritter,幾位教授Dr. Coldwell、Dr. Lee及Dr. Newman,還有學長Tyler Youn),因此我深刻明白高質素教育及前輩個人經驗分享的重要。我希望通過成為牙科教育者,延續我對教育的信念。」
Min再說:「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我完全不會說英文,甚至連一個英文生字都不懂。幸運的是我的父母給予我無限的鼓勵和支持,他們的職業道德及勤奮個性也經常激勵我,因此我勇於接受人生每一個挑戰,並視之為推動個人成長及提升專業的良好機會。我鼓勵更多華裔青年修讀牙科,傳承華人專業領域文化,更佳地服務華人社區,大家攜手合作可以更理想地改善華人社區下一代的口腔健康。」
Teddy同樣是家中第一代的大學生,曾經在舊金山唐人街牙醫診所當義工的他提醒:「許多牙科複雜病症可以透過常規牙科檢查及洗牙預防,建議華人父母需要更重視孩子的口腔健康——進行定期牙科檢查、遵照科學的口腔健康守則,包括每天最少刷牙兩次、每天最少一次用牙線潔牙、選擇健康零食及飲用自來水(編按:西雅圖自來水含氟,有助保護牙齒)。」
圖註:Teddy(左)、Min(右)與華大牙科學院院長Dr. Ritter合照
文|Yvette
圖|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Dent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