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從以色列建國到今日的複雜歷史

Must Read

(JY編譯)巴勒斯坦哈馬斯(Hamas)武裝在7日發動了一次突襲,這場突襲是持續了七十年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長期衝突的最新戰爭。這場衝突不僅牽涉以巴兩國,也吸引了外部勢力的干預,並導致了中東地區的不穩定。

衝突的起因

一方面,以色列強調他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是敵對地區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渴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

以色列的國父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於1948年5月14日宣布了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旨在為遭受迫害的猶太人提供一個安全的地方,同時也是為了在幾代人中傳承下來的土地上建立一個民族家園。

巴勒斯坦人將這一事件稱為「納克巴」(Nakba),意思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因為他們的土地和財產被剝奪,同時也阻礙了他們實現建立獨立國家的夢想。

在以色列建國後爆發的戰爭中,約有7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或被迫離開他們的家園,佔當時英國統治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口的一半。這些巴勒斯坦人最終流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包括約旦、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加沙、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等地。

美國的親密盟友以色列對於指責其驅逐巴勒斯坦人離開家園的主張提出異議;並表示,它在建國後的第二天遭到了五個阿拉伯國家的攻擊。儘管停火協定在1949年停止了戰爭,但並沒有正式達成全面和平協議,因此中東地區的衝突持續存在。

在戰爭期間沒有逃離的巴勒斯坦人如今構成了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社區,約佔以色列總人口的20%。

自那以來發生了哪些重大戰爭?

1967年「六日戰爭」(Six-Day War)。以色列發動了一次先發制人的攻擊,對埃及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行動。結果,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阿拉伯的東耶路撒冷(從約旦奪取)以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自那以後,這些領土一直由以色列控制,成為中東衝突的核心爭議點之一。

1973年「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的蘇伊士運河和戈蘭高地陣地進行了攻擊。不過,以色列在不到三週的時間內成功將這兩支軍隊都趕回去,結束了這場衝突。

兩次黎巴嫩衝突事件。在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數千名由亞西爾·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 )領導的巴勒斯坦戰士在被圍困長達10週的後,最終通過海上撤離。2006年,真主黨激進分子俘虜了兩名以色列士兵。以色列對這起事件進行了報復行動。

儘管以色列在2005年撤出了加沙,但之後加沙地帶在2006年、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爆發了大規模衝突,其中包括以色列進行的空襲和巴勒斯坦的火箭襲擊。有時,雙方也進行了跨境入侵。

除了戰爭,在1987-1993年和2000-2005年之間也爆發了兩次巴勒斯坦人起義事件。第二次起義中,哈馬斯激進分子進行了多次針對以色列的自殺爆炸攻擊。

曾有哪些和平嘗試?

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簽署了一項和平條約,結束了30年的敵對關係。1993年,以色列總理伊茨哈克·拉賓(Minister Yitzhak Rabin)和阿拉法特就奧斯陸協議達成一致,同意了有限的巴勒斯坦自治。1994年,以色列與約旦簽署了一項和平條約。

2000年戴維營首腦會議上,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以色列總理以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和阿拉法特未能達成最終的和平協議。

根據2002年一項阿拉伯和平倡議,阿拉伯國家願意與以色列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前提是以色列必須完全撤出它在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土地,同時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並提供一個公正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

自2014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華盛頓舉行的談判失敗以來,中東地區的和平進程陷入了停滯,雙方未能解決其爭端和衝突。

自從特朗普領導的政府逆轉了幾十年的美國政策,不再支持「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後,巴勒斯坦方面對與特朗普政府的交往表示抵制。「兩國方案」是一種和平協議,旨在在以色列在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領土上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以實現和平解決巴以衝突的目標。

和平努力現在處於什麼地步?

拜登政府在中東地區的政策重點是尋求一個全面的協議,以實現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關係正常化。沙烏地阿拉伯是伊斯蘭教兩個最聖潔的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的保護者,因此與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對整個伊斯蘭世界至關重要。

最新的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對利雅德(沙烏地阿拉伯的首都)以及與以色列簽署和平協議的其他阿拉伯國家產生了外交上的尷尬。

以巴主要問題

爭端的核心問題包括「兩國方案」、以色列在爭議地區建立的定居點、耶路撒冷的地位以及難民問題。

「兩國方案」是指一個協議,旨在在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使其與以色列並存。然而,哈馬斯拒絕接受這個方案,宣稱要摧毀以色列,這導致了爭議。以色列則提出條件,認為巴勒斯坦國必須解除武裝,以確保不會對以色列構成威脅。

大多數國家認為,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上建立的猶太定居點違反了國際法。以色列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這些定居點是合法的,因為它們具有歷史和聖經的背景,與這片土地有深厚的文化和宗教聯繫。定居點問題一直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國際社會之間的爭議焦點,因為它涉及土地佔用和領土爭端。

巴勒斯坦希望東耶路撒冷成為他們未來國家的首都,因為它包括一些對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來說都非常重要的宗教聖地,如阿克沙清真寺和聖墓教堂。但以色列堅持整個耶路撒冷應該是其不可分割的首都,包括東耶路撒冷。國際社會大多數國家未承認以色列對耶路撒冷東部的主權,因此在外交上保持了中立。然而,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並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引發了廣泛爭議和抗議。

巴勒斯坦難民的情況。

這些難民主要是1948年巴勒斯坦衝突期間逃離的人的後代。他們目前分佈在多個地區,包括中東國家和巴勒斯坦領土。然而,仍有大約一半的難民沒有國籍,意味著他們沒有正式的國家歸屬,生活在擁擠和困難的難民營中。

巴勒斯坦主張,1948年和1967年以色列衝突中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後代應該有權回到他們曾經居住的地方,包括以色列。這一立場強調回歸權。然而,以色列堅決反對在其國境內重新安置巴勒斯坦難民,而主張他們應該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在巴勒斯坦國境之外找到新的居住地。

Photo by Duncan Kidd on unsplash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News

Issaquah新室內遊樂場   小小工程師育成

你家小孩特別喜歡駐足觀察建築工地、路邊...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