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真食物,必須經由傳統的方式生產,而非為降低成本而大量生產的產物,例如真正的雞蛋,必須是由吃蟲、吃穀類的母雞所生產;真正的牛肉,必須是來自吃草且足齡的牛,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才能算是真食物。
所謂的真食物,必須經由傳統的方式生產,而非為降低成本而大量生產的產物,例如真正的雞蛋,必須是由吃蟲、吃穀類的母雞所生產;真正的牛肉,必須是來自吃草且足齡的牛,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才能算是真食物。
自然食物中,含有天然、豐富的營養素,能夠供人體所需的各種養分,這些就是「真食物」;部分業者為了使食物可以長久保存,或為了獲得較大利潤,可能在原料或調製、包裝、倉儲、販售過程中,添加一些「非食物」的成分,而使「真食物」失去天然性。
而最簡單辨識「真食物」的方法,就是去逛生鮮超市時,那些在自然狀態下會逐漸變質的生鮮食物,例如蛋類、魚、肉類等,應當是放在冷凍櫃上的,而不是放置於常溫櫃上。
這些蛋、魚、肉類等,必須是經由傳統的方式生產,而非為降低成本而大量生產的產物,例如真正的雞蛋,必須是由吃蟲、吃穀類的母雞所生產,真正的牛肉,必須是來自吃草且足齡的牛,要符合這些條件的,才能算是「真食物」。
大家不妨把握以下幾項「挑食」原則,有助大幅降低遭受食安危機的風險。
-挑真食6原則-
1. 當季盛產食物
所謂當季盛產的食物,就是在當下時節,最適合種植與熟成的食材,因為天時地利都能配合,不僅新鮮、風味佳、營養價值高,且防當季病蟲害的能力強,所以,不用大量施肥或噴灑農藥,就可以產量大、價格便宜。也因此,生產者多半不會大費周章再摻入非食品類的添加劑,所以,能夠大幅降低有礙健康的風險。
2. 在地生產食材
在地生產的食物,是最適合當地氣候、環境、水質等特性,所生長出來的食物,可減少長途運送過程中,為保鮮而添加化學物質,或貯存條件不良,導致食物營養流失等現象,同時,也符合節能減碳的環保精神。
3. 了解食材來源
在買菜之前,最好先了解食材的來源,可挑選有產地證明的蔬果,一旦發掘優質的商家,再把好評推廣出去,如此,不僅能為自己的食安把關,也能達到共同監督的意義。
4. 檢查食品標示
大部分的人在買菜時,很少會去看食品標示,頂多只注意有效期限,但這樣往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讓添加物大肆入侵。所以,在挑選食材時,務必要仔細檢查食品標示,盡量挑選添加物種類及含量較少的商品。
5. 減少外食次數
如果沒辦法天天下廚,至少要試著每週自己煮菜一天,煮出興趣後,可增加為每週多煮幾天。如此,就可降低長年在外飲食的風險,也能避免食安危機的侵襲。
6. 多樣化做選擇
簡單的說,就是什麼食物都吃,但什麼都不過量。食物的種類愈多元,營養攝取愈均衡,對健康愈好。因為這樣的挑食方式,可以吃進多種營養素,不偏執在某幾項特別喜愛的食物上,就可以降低吃進有害物質的風險,同時,也因攝取到的營養素種類眾多,所以,能發揮協同或互補的作用,避免掉因偏好高糖或高油脂食物,而導致肥胖或血脂過高等危害健康的情形。
蛋白質食材怎麼挑?
成年人每天要有3~4份包含魚、肉、豆、蛋類的食物,以及1~2杯的奶類食物。
挑選原則
‧外觀新鮮的肉品
新鮮肉類的形狀完整、帶有光澤,摸起來有彈性、略為濕潤但不黏手。如果豬或牛、雞的肉色變深、變得暗沈,表面有明顯的黏液和異味,就代表肉質不新鮮或是斃死豬等,千萬不要選購。
‧不吃頸部和內臟
不要特別偏好家禽類的脖子、翅膀、內臟,或家畜類的頸部肉、內臟及脂肪較多的肥肉部位,因這些是注射動物用藥,或比較容易殘留抗生素、荷爾蒙及有害物質的部位。
‧不買組裝肉
盡量挑選比較原始的肉塊等食材,而非經過磨碎、重組等,已經看不出原貌的食物,例如肉丸、肉干、魚丸、魚漿、餃類等。因為食物加工的程序愈多,過程中加入香料、肉粉、色素、漂白劑、防腐劑等的可能性也愈高。如果真的非買不可,也要慎選有信用的廠家所生產的食品。
‧雞蛋表面要乾淨
雞蛋若沾染雞糞,最怕帶有沙門氏菌,所以,可選擇包裝良好的水洗蛋,或表面沒有髒污的雞蛋。
‧看清楚豆製品標示
豆干等豆類製品,是素食者最主要的蛋白質來源,購買時,最好挑包裝完整且有清楚標示者。若習慣在傳統市場採買,切勿挑選過於鮮黃或宣稱可長時間保存的豆干或豆腐,因為過去衛生單位曾查獲不法業者以工業用色素「皂黃」來染色,讓豆干看起來鮮豔、賣相佳,也有些不肖業者,是摻入俗稱「雙氧水」的過氧化氫,來漂白並防腐,這兩種物質都會對肝臟造成損害。
‧多買幾種,但別過量
蔬菜的種類愈多,吃進去的營養素種類也愈多,所以,選購蔬菜時,要時常變換菜色,可按實際食用量多買幾種,但不要貪圖便宜,而單種蔬菜買一大包存放,若冷藏太久,會造成蔬菜中的營養素大量流失,也會變得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