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週二)是前蘇聯位於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災難30週年,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都在紀念日當天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當年的人為失誤和前蘇聯核反應爐的瑕疵,釀成了這場全球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核災難事故,近四分之三的歐洲大陸受到核污染,至今災難印記影響猶深,核安全的挑戰仍然存在。
在烏克蘭26日舉行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0週年紀念儀式,包括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總裁蘇 瑪•沙克拉巴蒂前往切爾諾貝利,悼念核災死難者。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負責意向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現場安全基金的管理。
位於烏克蘭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曾是前蘇聯最大的核電站,1986年4月26日淩晨1點23分,該站四台機組中的第4號機組在進行安全測試時發生爆炸,爆炸燃燒了10天,當場死亡50多人,緊急疏散近12萬人,四分之三的歐洲受到核輻射污染,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
法新社報道分析事故原因指,除了有俄制RBMK型反應爐超乎尋常且粗糙的設計主因外,反應爐沒有阻止輻射外泄的圍阻體保護、以及“違反操作程序及缺乏安全文化”的人為失誤都是造成這一史上最嚴重核事故的重要原因。
莫斯科方面一度試圖掩蓋事故,在事故發生後的第二天下午才開始將距離核電站僅三公里普裡皮亞季市4萬8千居民撤離。而對核電站事故首度對外發出警報的並不是前蘇聯,而是瑞典,瑞典在檢測到境內幅射量出現不明原因增加後發布了警告,莫斯科方面直到5月14日,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才公開承認發生了核災難。
核事故後核電站週圍30公里範圍被劃為隔離區,隔離令一直延續到今天,當年區內就有11.6萬人被疏散,之後另有23萬人被疏散。直到今天仍在烏克蘭、白俄及俄羅斯人境內仍有500萬人居住在不同程度遭受核污染的地區內。
1986年核爆炸後,前蘇聯用一個巨型石棺將發生爆炸的4號反應堆封閉,使用期30年。而核電站由於烏克蘭電力需求,在爆炸後十年仍在運行,直到2000年才完全關閉。
在核災難發生30年之後,一個由法國建築師設計的新的巨型防護石棺即將建成,取代即將到期的舊石棺,這個花費5年建造、高110米、25噸重的新防護罩據稱能使用100年的時間,人們期望科學家能利用這一時間找到徹底清除反應堆殘留核物質、清除核污染,恢復當地清潔環境的辦法。
世界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以感人的形式哀悼遇難者。週一(4月25日)夜晚,該環保組織成員在封閉切爾諾貝利核反應堆的巨大水泥棺外牆上懸掛了40張記錄核電站事故,其中包括遇難者的圖片。為了阻止核輻射的繼續外泄,發生事故的核電站被厚厚的水泥封裹。
在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災難30周年紀念日當天,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schenko)也前往昔日核電站的廢墟,參加現場舉行的紀念活動。
為紀念當年參加救援的援助人員,俄羅斯東正教在受到核事故污染的別爾哥羅德地區的一座教堂舉行了紀念活動。當年,來自俄羅斯的上萬名援助人員抵達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參加救援,很多人由於沒有防護,導致短時間內死亡。受到核事故污染的白俄羅斯也舉行紀念活動哀悼眾多的遇難者。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Alexander Lukaschenko)說,「30年過後,清除切爾爾諾貝利核事故後果的戰鬥仍是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