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朗德贏得法國總理選舉後,全球金融市場震撼,歐元對美元及人民幣均下跌,亞股全面走跌,除中國股市跌幅較小外,其餘股市跌幅多超過2%,反映市場對歐債危機前景的疑慮。
就奧朗德而言,他面臨的將是更多的挑戰。6月初國會改選,他必須顧全對選民的政見承諾,對外又將頻繁出席重要的國際多邊峰會。短期內,奧朗德的對外政策必然口惠多於實質。
奧朗德贏得法國總理選舉後,全球金融市場震撼,歐元對美元及人民幣均下跌,亞股全面走跌,除中國股市跌幅較小外,其餘股市跌幅多超過2%,反映市場對歐債危機前景的疑慮。
就奧朗德而言,他面臨的將是更多的挑戰。6月初國會改選,他必須顧全對選民的政見承諾,對外又將頻繁出席重要的國際多邊峰會。短期內,奧朗德的對外政策必然口惠多於實質。
一般輿論對法國變天後的全球政經情勢,持偏負面觀察。不過,奧朗德談話顯示,他當選後將優先會晤德國總理梅克爾,奧、梅晤談結果將定調未來法德關係。梅克爾雖公開支持落選的薩科齊,但奧朗德基於法國與歐盟的整體利益,持續強化法德聯盟應該是必要的抉擇。
梅克爾曾表示,在不重新協商《歐洲財政紀律條約》的情況下,德國願意與法國討論奧朗德提出的刺激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方案,必要時可用附錄加入先前協議的條約。關鍵在於,奧朗德究竟是優先考量法德關係,或為了選舉考量而堅持反對緊縮措施?
奧朗德雖然有自己的主張,但從歷史的軌跡判斷,法國若非刻意違反薩科奇對歐盟的緊縮承諾,無顧歐債危機擴大的後果,甚至坐視歐元區解體,終難免會與德國達成必要的妥協。
奧朗德上台也會影響中法關係,尤其法國社會黨的外交政策,非常強調人權與民主價值觀,選戰期間他多次批評薩科奇的中國政策過度軟弱,他甚至站在維護主權尊嚴立場,負面評價中國對歐債危機的救援。縱然面對遭受金融危機衝擊,失業率由2008年初的7.5%一路攀升到目前近10%的惡劣經濟環境,奧朗德仍主張採取強硬對華經濟政策。他的主張主要在3方面,首先,他反對中國經濟援助歐洲,認為會影響歐洲的主權。其次,與許多「左翼」領導人類似,他高調攻擊不公平的人民幣匯率,更明確表示,不接受不能自由兌換的人民幣。奧朗德還曾經建議出台以歐洲為主體的反傾銷貿易政策。如果他就任後致力強力推動這一政策,可能對中法貿易甚至中歐貿易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長期而言,奧朗德面對中國崛起的「對抗式」選舉語言,未必會真正反映到實際政策。中法經濟相互依存度高,奧朗德也多次公開或私下提到中法關係的重要,法國的中國政策終究要回歸務實。
中法長期關係變遷顯示,兩國關係的走勢常有起伏,但最終還是由兩國間的利益關係來決定,不受誰執政的影響。危機中的法國甚至更需要中國的支援,比如擴大市場、吸引投資和遊客,以及中國購買歐洲債券,幫助其度過難關。
奧朗德當選後,大陸官媒新華網刊發〈奧朗德能讀好中法關係這部書嗎?〉文章,稱讚奧朗德平易近人、樸實無華,但也希望奧朗德在中法關係「不折騰」,多推動一些類似大亞灣核電站、天津空中巴士總裝廠這類重量級項目,持續增進中法經濟關係。
至於卸任總統薩科齊將在15日卸下總統職務後,隨著免責權消失,可能因多起法律案件接受傳喚。
57歲的薩科齊(Nicolas Sarkozy)在6日的選舉中落敗,有報導說,他卸任後有意回任律師,事實上,他捲入幾起司法案件,自己就很需要律師。
2002年巴基斯坦喀拉蚩炸彈攻擊案造成11名法國造艦局工程師身亡,司法人員調查後發現涉及法國1994年出售巴基斯坦潛艦的佣金,法國因停付佣金遭到報復。
根據「解放報」(Liberation)報導,司法人員懷疑1994年法國對外軍售佣金回流至1995年巴拉杜總統競選陣營。薩科齊當時擔任巴拉杜選舉陣營發言人,同時是預算部長,簽字認可在盧森堡成立疑似管理佣金流向的公司。而薩科齊對1994年法國對外軍售佣金回流弊案知情。
另外,薩科齊2007年參選總統可能非法收受法國富豪貝登古夫婦政治獻金,至今疑雲重重。
不少證詞指認薩科齊2007年2至4月間曾拜訪貝登古收取現金,貝登古昔日的會計也供稱,曾在財務管理人要求下提領50萬歐元現金,說是要交給薩科齊競選陣營財務長沃斯(Eric Woerth)。
薩科齊也被指稱曾在2007年非法接受利比亞的政治獻金。
前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擔任巴黎市長期間,非法挪用市府公款支付他所屬政黨黨工,卸任後在2011年12月以濫用公款及背信等罪名被判2年緩刑。
再前一任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1983至1986年期間以反恐為由,授意佈下電話監聽網路,非法擴權對包括記者、作家等人進行電話監聽。
全案在密特朗卸任後多年才浮上台面,2005年結案,多人遭判刑。法官認定監聽行動是密特朗授意所做的決定。但當時密特朗已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