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高階官員表示,境內庫德斯坦自治區和土耳其之間愈發頻繁的石油交易,恐讓伊拉克一分為二。庫德族無視巴格達當局要採取強硬行動,以對付庫德族非法出口的威脅。
伊拉克高階官員表示,境內庫德斯坦自治區和土耳其之間愈發頻繁的石油交易,恐讓伊拉克一分為二。庫德族無視巴格達當局要採取強硬行動,以對付庫德族非法出口的威脅。
伊拉克中央政府和庫德族自治區之間長期不和,石油是問題核心。巴格達當局表示,只有政府有權控制出口並簽署合約,庫德族則表示,伊拉克聯邦憲法載明他們擁有這種權利。
伊拉克副國家安全顧問胡笙(Safa al-SheikhHussein)說:「倘若庫德斯坦石油直接銷往土耳其,這如同在分裂伊拉克。這是我們最大的憂慮。」
庫德斯坦自治區(Kurdistan Region)政府今年稍早利用卡車,將少量原油出口至土耳其,開始步向經濟獨立的道路。
這項舉動進一步激怒巴格達當局,揚言要對庫德族自治區和當地的外國石油公司採取行動,以阻止他們所謂的非法出口。
至於推翻海珊之後,伊拉克有成為更好的國度嗎?比起戰前的獨裁,現在的伊拉克雖擁有多黨政治,但政壇的貪腐與無能卻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雖然不同宗教、族群間彼此仍生嫌隙,在伊拉克民眾胼手胝足的努力下,逆境重建的伊拉克仍然緩步地迎接轉機。
根據人權觀察組織「伊拉克罹難統計計畫」(IBC)的資料顯示,伊拉克在06至07年間的戰況最為慘烈,包括正規交戰或恐怖攻擊在內,整年的平民遇害人數竟高達3萬1千人以上;然而自2012年3月以來,這個數字則明顯得到了控制,而「僅達」4,250人左右,雖然數字背後仍是累累悲劇,但比起聯軍佔領時期,伊拉克的社會秩序至少是「稍微好轉」。
不過隨著海珊的垮台以及後續聯軍對其殘黨的圍剿,遜尼派菁英的力量迅速式微,而總理馬利基(Nour al-Maliki)則趁勢以「溫和」什葉派代表的身分抬頭。不過積極於擴張勢力的馬利基卻屢屢傳出貪汙、介入司法與恐嚇政敵等負面消息,同時外界也懷疑其與鄰近的伊朗、敘利亞等「流氓政權」太過親近;不過比起過去海珊的專斷獨裁,現在的伊拉克政壇至少還擁有其他制衡的在野力量,以作為阻擋馬利基登基成「獨裁者」前的那道最終防火牆。
「對於國內的現況,伊拉克民眾應該很難覺得『滿意』。」《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哈拉夫(Roula Khalaf)表示,雖然伊拉克民間普遍對於社會失序與政府無能大表反彈,但各方的不滿意見中,尤其以過去當權的遜尼穆斯林最感不安,他們不僅在巴格達政界缺乏代表力量,從「當權派」一夕淪為「少數族群」的落差更讓他們對這個「新伊拉克」十分缺乏安全感。
同時,政界的貪腐與無能風氣,至今仍是影響伊拉克發展的最大難關。包括供電、醫療與就業等問題,巴格達的中央政府戰後至今仍未能提供穩定的施政服務,而累積的民怨與反彈,更是在去年年底達到高峰。再也受不了的民眾走向街頭,進而出現了「阿拉伯之春」式的大規模示威活動,這才逼得馬利基政府稍微退讓並認真地重視各派系的政治訴求。
但對曾長期受海珊壓迫的庫德人或是什葉穆斯林而言,在新政權之下他們已然獲得了曾經苦苦盼望的信仰與文化自由,特別是北方庫德斯坦自治區更是順利地擺脫曾遭迫害、屠殺的悲情歲月,成為伊拉克境內最穩定且發展最快速的新興地區。同時,伊拉克過去引以為豪的石油工業,也在沉寂30年之後快速重啟,能否順利運用這筆快速湧入的「油元資金」,做為伊拉克國內經濟與秩序的穩定後盾,也將成為伊拉克未來復興之路的最大轉折與關鍵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