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亞裔女歌手怒批媒體種族歧視 新聞業種族多樣性成話題

0
「亞洲人不是你的副手」(#NotYourAsianSidekick)已經從2013年開始就成爲全球反歧視的潮流標籤,因爲大量歐美媒體傾向于將亞洲人、尤其是亞裔女性描繪成白人的「副手」。
「亞洲人不是你的副手」(#NotYourAsianSidekick)已經從2013年開始就成爲全球反歧視的潮流標籤,因爲大量歐美媒體傾向于將亞洲人、尤其是亞裔女性描繪成白人的「副手」。

上周,《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在報道亞裔女歌手Hollis Wong-Wear時在標題中將其稱為「邁克摩爾的副手」(Macklemore sidekick),激怒了這位在當地十分活躍女性主義活動家。Wong-Wear是西雅圖著名音樂人、詩人、社會運動家、西雅圖市政府音樂委員會委員,在衆多領域都有杰出表現。事後,《西雅圖時報》雖然道歉,但Wong-Wear怒斥道,「你讓我怎麼接受這種不真誠的道歉?這簡直就像對你說『抱歉,我們並不感到抱歉』一樣」。

這篇引起爭議的報道是關於Wong-Wear和她的樂隊The Flavr Blue的故事,編輯使用了「副手」(Sidekick)這一詞條,而在各種社交網絡上,「亞洲人不是你的副手」(#NotYourAsianSidekick)已經從2013年開始就成爲全球反歧視的潮流標籤,因爲大量歐美媒體傾向于將亞洲人、尤其是亞裔女性描繪成白人的「副手」。

Wong-Wear抗議後,時報資深編輯梅麗莎·戴維斯(Melissa Davis)在臉書上公開道歉,並承諾跟進此事。她將其稱為對西雅圖所有媒體來說的一個「充滿教育意義的時刻」。但時候時報的跟進處理實際上反映了他們根本沒從這個時刻學到任何東西。Wong-Wear在熱門網絡媒體Medium的必讀板塊發文解釋,寫出這篇文章且始終沒有公布姓名的男性編輯給她發了一封超長、「驚心動魄」、表現出强烈優越感的郵件。在郵件皆爲,這名男性編輯這樣總結,「我希望通過瞭解這些事,能幫助你把你明顯的憤怒轉化成更積極的情緒」(sideline your apparent outrage)。在將Wong-Wear成為「Sidekick」之後,又教導她如何「Sideline」自己的情緒,這位編輯的反諷之意不言自明。

之後,戴維斯的回應又讓事件進一步惡化。她告訴Wong-Wear公司不會透露員工的具體個人信息。戴維斯稱,「那些想把這件事引向種族問題或者我們員工的種族問題的人搞錯了重點」。

時報的競爭對手之一《西雅圖陌生人》(The Stranger)點評,時報完全可以通過公佈自己員工的多樣性來爭取社會原諒。時報目前只在年度調查中通過一個少數族裔的代表顯示自己的多樣性,但沒有公佈員工方面的資料,甚至連性別比例的數據都未公開過。

根據調查,在過去十年中,《西雅圖時報》的的種族多樣性在不斷惡化。2015年,時報的新聞編輯部有20%的有色人種,比2004年下降了2%,其中土著民族占0.6%,亞裔占9.5%,非洲裔占3.6%,西班牙裔占7.1%。

上個月,有人發起了「新聞業太白了」(#JournalismSoWhite)的網絡詞條,指出在全美範圍內的新聞行業中,種族多樣性都遠未達標。

 

本期焦點問題:

 

身在美國,你是否感受到過本地媒體對亞裔的歧視性報道?歡迎向我們「舉報」!

 

歡迎通過以下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觀點:

 

郵件:info@seattlechinesetimes.com(注明:焦點看法)

微博:西城時報(http://weibo.com/seattlechinesetimes

網站:https://seattlechinesetimes.com/

匿名或實名投稿皆可,來稿將於下周刊登於報紙和其他網絡媒體。期待你的聲音!

 

上期焦點問題:

 

你或你身邊的人是否有過使用助學貸款的經歷?在西雅圖做一個「貧困生」是怎樣的體驗?

 

Gretchen | 華盛頓大學三年級學生,來自俄亥俄

是的,我知道身邊確實有一兩個過得挺辛苦的朋友。我覺得使用助學貸款的人基本都來自本國,可能是政策原因導致國際學生無法申請或者因為其他的原因吧。大學的學費確實是一筆高昂的支出,而在美國,一個成年的大學生被家裡要求自己還助學貸款其實是很常見的事。如果沒有找到一份好的兼職或者本人沒那麼勤勞的話,他們的生活往往會過得比較難。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每次組織去旅遊或者偶爾去俱樂部玩時,有時甚至只是去派克市場周圍吃一頓海鮮大餐,他們都不願參與,因為這會加重他們的負擔。這真的挺遺憾的。

 

Leon | 西雅圖大學研究生,來自台

說起來,周圍國際學生的行列中似乎還真的沒見過所謂的「貧困生」。坦白來說,我覺得家裡能供孩子出國留學的,其實家境都沒那麼糟。真要說「貧困」的話,也許那只是因為消費觀不同而讓人們產生的錯覺。身邊有的朋友每天都自己下廚,因為美國吃飯是比國內要貴一點,對於他們來說,他們也許對「飲食開銷」這一塊看的不是很重,想省下點錢用在別的方面──但你不能就因為這一點就說他「貧困」,這樣太偏激。我身邊也有朋友願意花大筆的錢去品嘗米其林餐廳的美食,但他們對穿著很不講究,一件GAP外套我已經看他穿了好幾年了。所以說,這一切可能只是因為消費觀不同而產生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