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愛麗(Alison Klayman)闖進了艾未未熱鬧的私人生活。當年她只得24歲,對艾未未一無所知。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愛麗(Alison Klayman)闖進了艾未未熱鬧的私人生活。當年她只得24歲,對艾未未一無所知。
艾未未這個名字對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但不同立場的人對他的一舉一動會有不同的反應。
《艾未未:道歉你妹》(Ai Weiwei: Never Sorry)是陳愛麗以獨立創作者的身份首次執導、拍攝、製作的紀錄片。該片曾於多個國際影展放映,取得極大迴響,並在今年5月份第38屆西雅圖國際電影節(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IFF)中被評為十大最佳紀錄片之一。她於影展期間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探討製作這部電影的心路歷程。
出生於費城,猶太裔的陳愛麗2006年剛從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歷史系畢業,她計劃與朋友飛到上海,找一個語言導師並待上五個月,一邊遊歷中國大江南北,一邊學習當地語言文化。
五個月後,陳愛麗的朋友返回美國,而她,則迷上的中國這地方。曾當過連「雪碧」的中文都不會的酒保,為美聯社、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等媒體寫故事的自由新聞工作者,以及為新生代女星劉亦菲參與成龍及李連杰主演的荷里活大片《功夫之王》時的貼身助理。
2008年,當時身在北京的陳愛麗,偶然間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艾未未。她受邀為艾未未在紐約1983-1993這十年的照片所舉辦的攝影展拍攝紀錄片。
十二月初的某一天,她們去了艾未未的工作室。
陳愛麗憶述:「我的朋友說『這是陳愛麗,她來紀錄展覽的。』之後艾未未好像說說了一句『OK。』」
就在這刻,《艾未未:道歉你妹》開始萌芽,同時陳愛麗的短片得到艾未未的青睞,他們也建立起友好的關係。2009年五月份,陳愛麗取得新聞工作證到中國採訪汶川大地震一週年,再遇上艾未未,更第一次聽到艾未未肯定她的拍攝工作,「她已經拍了一陣子,在拍一部關於我的片子。」
「妳的日程就是她的日程。」對要拍攝紀錄片的陳愛麗來說,當劉亦菲的助理這過程是個非常寶貴的功課。她說:「我想要紀錄一切發生的事情,所有我的時間表不重要,我想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情也不到我控制。如果艾未未早上七點吃早飯,那我六點四十五分就要到達,一整天的跟著他。」
兩年來,陳愛麗跟蹤艾未未走訪了七個國家,輾轉了十一個城市,才完成這部紀錄影片。
艾未未可算是現今國際社會最備受關注的中國藝術家。在電影中可看到藝術家身分的艾未未,以突破界限的藝術創作,帶來既有深度又令人驚喜的展覽。導演陳愛麗跟著他遊走於德國、日本及紐約等地,拍攝他在倫敦Tate博物館那聞名國際的「葵花籽」展覽,以及他在景德鎮如何與當地民工一起為這些「葵花籽」工作。
除了對藝術有所追求,直言不諱的作風,尋找真相的理念,讓艾未未成為一位極具爭議性的社會活動家。影片當中展現了艾未未堅持維權的一面,看見他如何利用網絡的渠道,收集汶川地震遇難學童的名字,為譚作人被當地公安拘留而展開的抗爭。
陳愛麗也透過訪問陳丹青、洪晃、顧長衛、何雲昌、謝德慶等多位知名藝術家好友,以及艾未未的母親和哥哥等親人,直接呈現出艾未未是如此一個立體多面性的藝術家,同時是怎樣的一個兒子、弟弟、丈夫、父親。
把多位知名人士抓上大映幕,陳愛麗表示她非常不希望給任何人帶來麻煩,不過她也不會阻礙他們選擇為大眾爭取更大的透明度,為社會上的不公發聲因而受到迫害。她說:「因為這是他們的選擇。」
陳愛麗希望觀眾能與艾未未有更親密的接觸,看看他的表情、聽聽他的見解,發現他人性的一面。嚐試以新聞頭條以外的角度更深入地去了解認識這位對藝術、真相、自由、正義都執著為人權人性而倔強的先行者。她清楚知道人們均對艾未未抱著不同的想法。是質疑他的動機,還是讚嘆其鮮明強烈的個性品格,觀眾大大可以自由評價。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探索、與艾未未共處,我覺得這作品是我對現實的觀察,是把我看到的放在大映幕上。」
同時陳愛麗藉此機會,除了讓人們看到真正的艾未未之外,也讓我們發現中國大陸裡面言論的多樣性、社群媒體的力量、公眾輿論的方式、以及當代文化的塑造是怎麼回事。
《艾未未:道歉你妹》(Ai Weiwei: Never Sorry)8月3日於Landmark Harvard Exit電影院(807 E. Roy St. Seattle) 上映。
電影官方網站:aiweiweineversor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