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先來一鍋香噴噴的煲仔飯

Must Read

秋冬時令,來客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煲仔飯,仍是廣東人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憶起兒時在茶餐廳燒臘飯店中式飯館鋪前,常見門前架起小炭爐,燒起各式各樣的煲仔飯招徠食客。煲仔飯的起源,甚難考正,使用小瓦煲,配炭爐煮飯的庶民飯食,由來已久,如要上溯歷史,可能要遠自人類懂得燒製陶器,與進入農耕時代以稻米配合菜餚共煮開始。時移世易有朋友提議「不如去吃煲仔飯」。

秋冬時令,來客熱氣騰騰、香味四溢的煲仔飯,仍是廣東人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憶起兒時在茶餐廳燒臘飯店中式飯館鋪前,常見門前架起小炭爐,燒起各式各樣的煲仔飯招徠食客。煲仔飯的起源,甚難考正,使用小瓦煲,配炭爐煮飯的庶民飯食,由來已久,如要上溯歷史,可能要遠自人類懂得燒製陶器,與進入農耕時代以稻米配合菜餚共煮開始。時移世易有朋友提議「不如去吃煲仔飯」。發覺食店很多都不再用瓦煲,而是用俗稱銻煲的金屬煲,大抵為了節省成本,但總覺得銻煲煲仔飯,缺少了瓦煲煲仔飯那種煲香、飯香、餸香、豉油香的香味交集效應。後來,又發現前者縱使有飯焦,也沒有使用瓦煲的好吃。

瓦煲優點是氣孔多,夠通氣,受熱均勻及較快煮熟,是其他物料製造的煲所沒有的,但缺點是容易碎裂,如有裂縫,會影響衛生。在人生中,總有些事物不能隨便被取代。煲仔飯其實是一種文化與社會認同,一人一煲,可獨食,也可相互分享。

一煲「認真的煲仔飯」(相對世界上許多不認真的煲仔飯),不能因為時間關係,預先做好,必須即叫即煮,準備工夫必須做足,不能手忙腳亂。某程度上,常覺得煲仔飯是「前現代」時的速食。由落單到上檯,一般是二十分鐘至半小時,要拿捏準確,不能煮成生米飯,但也不能叫客人久等,更不能煲燶飯,所以是一件精緻的行為藝術品。

構成一煲美味煲仔飯的元素,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是種文化通識,包括:

一、瓦煲,前段已談過,它不僅是煮食工具,也同時是上檯盛器,前者不能精緻,後者不能太粗糙;

二、炭爐,近年漸多用煤氣或石油氣爐,甚至用電磁爐,但效果始終不及炭爐,炭燒始終有其獨特魅力;

三、白米,多用修長而硬身的絲苗米,最好是不太「索水」的新米,其他如泰國米、日本米都不適合,白米托底,在視覺上,像繪畫用的白畫紙。白米其實是一個烹調工作臺,廚師利用煲飯加熱的過程,煲/蒸出各式各樣的餸菜,而它們的汁液與鮮味,也被白飯吸收,彼此組織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有機體;

四、餸菜材料,煲仔飯菜譜非常多元化,除了傳統六大(北菇滑雞、梅菜肉餅、鹹魚配搭系列、臘味、鳳爪排骨、窩蛋牛肉)外,還有田雞煲仔飯、黃鱔肉絲煲仔飯、海味煲仔飯、油雞斑塊煲仔飯等,還可以多發揮一下想像力,設計更多新式食譜;

五、蔥花和薑絲,前者近乎必備,有些食客不加蔥花不肯吃,但後者則視乎你選擇的食材。其實,對一煲「認真的煲仔飯」,調味料很重要,但不能太「搶」,例如加辣椒絲,只宜少量,不然,會搶去了主角的風頭;

六、豉油,是一煲認真煲仔飯畫龍點睛的調味料,任何吃過煲仔飯的人都知道,沒淋上豉油的煲仔飯,就如上帝用泥土創造了阿當,卻沒有向他吹那一口氣,豉油就是煲仔飯的生命之氣。淋豉油的最佳時間,也只有一個,就是在飯熟打開煲蓋後那一刻,過早與過遲都不行,只有在那個時機最適當,豉油才能跟飯菜共舞出「認真的煲仔飯」的風采;

七、上湯,不是拿來淨飲的,是用泡浸飯焦的,最好還加點芫茜,有人說一煲「認真的煲仔飯」,最美味的,是它的「餘波」飯焦,「傳統食法」是用上湯泡浸(雖然我常想,其實那時人已飽了大半,哪有胃口再吃飯焦湯飯?)然而,不是所有食店都會為你準備上湯,他們最常給你的是一碗連同湯料的老火例湯,那當然不是泡浸飯焦的適當配備。有人不用上湯,用淡普洱茶(加薑加鹽加蔥花),據說是順德人傳統食法。

在西雅圖也有三家好吃的煲仔飯,是華埠新釗記紅屋酒家美味來餐廳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Latest News

葉門菜是什麼?西雅圖罕見中東菜

前陣子編輯部曾介紹幾間大西雅圖地區的波...
- Advertisement -spot_img

More Articles Like This

- Advertisement -spot_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