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亞裔移民,曾靠三把刀在海外謀生──菜刀、理髮刀、裁縫刀。從最早的家庭作坊,到後來加工成衣的車衣廠,亞裔在服裝這一行,多半是靠勞力賺辛苦錢。而新一代的亞裔設計師,正以各種方式,大步走入世界時裝行業的頂端。
早期的亞裔移民,曾靠三把刀在海外謀生──菜刀、理髮刀、裁縫刀。從最早的家庭作坊,到後來加工成衣的車衣廠,亞裔在服裝這一行,多半是靠勞力賺辛苦錢。而新一代的亞裔設計師,正以各種方式,大步走入世界時裝行業的頂端。
名為Fashion Night at The Wing的服裝天橋秀於上星期六晚在陸榮昌博物館(Wing Luke Museum)的伸展台上,由八位本地美籍亞裔時裝設計單位,包括Bd Homme by Banchong Douangphrachanh, Chrissy Wai-Ching, Devonation by Devon Yan-Berrong, Gei Chan, Gary Tang, Lady Konnyaku by Malia Peoples, Luly Yang Couture和Maiden Noir,以及服裝店Momo所預備的服飾,向逾百名觀眾展示其獨特的吸引力。
亞裔設計師常以東方人細緻的設計和風格受到人們青睞。而當晚的設計師亦特別注重把傳統服裝中所蘊含的文化作為設計源泉,從日本服飾、中國旗袍等等取得創意靈感,挑出特有的線條和顏色以及材料,同時結合西方設計原理,設計風格獨特的服裝。
從80年代起,日本三大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開始西方時尚界帶領風潮。其後多名美籍亞裔設計師踏進主流時裝界,例如華裔女性設計師王薇薇(Vera Wang)以及蕭志美(Anna Sui)。最近更有新生代台裔美人吳季剛(Jason Wu)和王大仁(Alexander Wang)在時裝界的崛起。
本次天橋秀使我們再度留意亞裔時裝設計師作品風格的多樣性。陸榮昌博物館現正展出Fashion: Workroom to Runway(時裝:由工作室至天橋)展覽,不但能近距離看到多名亞裔服裝大師的縫製品,更可了解他們成名背後的辛酸故事。
請登上西城時報Facebook,瀏覽更多精采照片。
(楊國珩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