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尤其对比先前壮年时期的盛况,虽是一线之隔,却是自此割裂,两岸景色迥然分明。而人近中年,难免动作频频:努力健身来维持体力、全方位养生以益寿延年,或是透过各种方法来驻颜、冻龄、回春……;用行动积极「抗老」。
中年,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尤其对比先前壮年时期的盛况,虽是一线之隔,却是自此割裂,两岸景色迥然分明。而人近中年,难免动作频频:努力健身来维持体力、全方位养生以益寿延年,或是透过各种方法来驻颜、冻龄、回春……;用行动积极「抗老」。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更重要的功课?
「宽恕与接受:拔除出身带来的毒害。」日本知名女作家曾野绫子这么建议(《中年以后》)。
「每个人都受到孩童和青春时代不幸和扭曲的影响,在受伤中成长。能够坦承毒害、舍弃它、回归到原来的自己,是在中年以后。」她认为,和过往的苦痛、伤害做出告别,与自己和好并重新做自己,是步入中年以后才能做,也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东京大学人文社会学系研究所教授上野千鹤子则认为:「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从这一刻起,妳需要的不是年华将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面对生命风景的自在与期待。」(《一个人的老后》)。时年六十一岁的她融合自身的体验和专业背景,殷殷告诫所有女性,搭上中年列车,就要为「单身善老」做出规划;这样的忠告,其实也适用于男性。
至于曾经担任法鼓大学筹备处副教授的杨蓓,则在一群行将中年的弟子们的请托下,推出了「叛逆,中年」系列讲座(后辑结成《叛逆中年》)。她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婚姻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分析、探讨中年危机,并鼓励中生代们要用灵活的观点来面对下一段旅程:「检视与统整前半生的历程与经验,清楚自己、清楚世界、厘清自己生存的方式,进而创新生命价值。」
「人生的第二个青春期」杨蓓如此注解中年,生动而贴切;只是,相对于那轰轰烈烈、贺尔蒙狂飙的年少青春期,不管是生理或心境上,却是大大不同:「步入中年,面对着心力、体力的消耗,承载着来自家庭、职场、社会观感的压力及愈来愈多的生死课题⋯⋯。」
生死课题,或许是「中年」面对里最令人胆战心惊的。人生行舟有如来到午后时光,暮霭沉沉、江烟四起,看不清去路的迷雾里,耳畔不时传来各种声响;猜疑、忐忑、惊惧、徬徨⋯⋯。老、病、死的「未知」,让人毛骨悚然、惴栗惶惑。
「我们的一生花很长的时间与心力处理『生』的问题,却只有很短的时间处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愿意面对这无人能免的终极课题。然而,不管愿不愿意,无论如何挣扎、号叫,『老病死』联合帐单终会找上门。」(《在银闪闪的地方,等你──老年书写的凋零幻想》)作家简媜道出她个人对中年的体悟。
刚迈入知天命之龄的她,曾经在四年里接连经历不同年纪亲友的离世,眼看着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死亡样貌来示现,让简媜震撼难过之余,更决心将这些肉身讲坛记录成文字,「用文字搓一条绳索,有一天,牵病榻上的自己渡河。」从肉身如舟、人生版权一路摇桨,在波光粼粼的岁月河流里航向老、病、死;二十六万字,采撷自不同的生命露珠,滴聚成一口深浅透亮的井,探头下望,生命全貌,清晰入目。
每个人的一生,短长难料,中年,对某些人来说,更是到不了的港湾。因此,对于这生命羁旅中的一站,何不用感恩、准备来取代排斥、慌乱。除了从身、心、灵等各个层面着手,也可以学学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利用中年较有余裕的时光重拾旧爱(《中年学音乐》;张老师文化)。老友重逢,心境、感受,理应不同,相信也能引出不一样的诠释和发酵。
中年,微凉里热情徐徐,就像是新竹的九降风,自在地承接它,定可以为晚秋心灵,带来更温醇厚实的况味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