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心总有一间书店,那是纽约的「Shop Around the Corner」,是伦敦查令十字路84号的「马丁与柯恩」。一旦谈起书店,那则是一箩筐的回忆:台北中山北路七段拥有灰色外墙的「诚品」、六段的「胡思」(Whose Books)、旧金山的「城市之光」(City Light);书柜纪录著身高的变化,书本标示了知识的追求,店址纪念著途经的城市。每趟旅行,总要翻弄城市角落的书页,但遇见波特兰的「鲍威尔书店」(Powell’s Books)却是个意外。
内心总有一间书店,那是纽约的「Shop Around the Corner」,是伦敦查令十字路84号的「马丁与柯恩」。一旦谈起书店,那则是一箩筐的回忆:台北中山北路七段拥有灰色外墙的「诚品」、六段的「胡思」(Whose Books)、旧金山的「城市之光」(City Light);书柜纪录著身高的变化,书本标示了知识的追求,店址纪念著途经的城市。每趟旅行,总要翻弄城市角落的书页,但遇见波特兰的「鲍威尔书店」(Powell’s Books)却是个意外。
海明威说 :「再也没有比书本更忠实的朋友了。」(摄于鲍威尔)



那是春假旅行的一站,甫结束水深火热的冬季课程,气力耗尽,被好心同学拎着走了趟Road Trip。从华盛顿州往南,穿越雪山和果园来到波特兰,朋友提到这有间知名的独立书店,想当然尔,鲍威尔便与「巫毒甜甜圈」成为当日重要景点。
亚马逊和电子书铺天盖地的发展,让美国连锁书店人人自危,但身为独立书店的鲍威尔却超脱在这场战争之外:四层楼空间,几近一百万的藏书,一天八万人的流量,世界最大独立书店之名,当之无愧。
书店外观并无特殊,红白相间的招牌看上去反而像间普通的商店,深入才知店内之大,光是逛完一层就需半个钟头。走在巨大的书柜旁,心想究竟是什么魔法,会让手捧Kindle的「现代读者」愿意改读纸本?
我想起营业始于1994年的台北中山诚品,那是我对书店热爱的启蒙;卡滋作响的木头斜坡,三楼的童书绘本,黄皮面的亚森罗苹,我和表弟不知在那童话世界度过多少玩捉迷藏的下午!
我想起「胡思」,一间藏于中山北路六段二楼的二手书店;书墙壁纸,咖啡香味,窗边座位,那小贰楼总能许我宁静的午后,运气好些还能寻到作者的签名。
我想起旧金山的「城市之光」,那是「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的象征;店内摆设毫无秩序,墙壁则贴满海报或标语,在二楼阅读室随手拿了本《在路上》(On the road),却连封面都没打开,只因身处于此,光是思索都觉太过奢侈。
描写书店的经典小品,自然要提起《查令十字路84号》(84 Charing Cross Road)那间「从狄更斯书里头蹦出来的可爱铺子。」这段因购书而结识书店老板法兰克的故事,让海伦(Helene Hanff)在故事尾声写下真挚告白:「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对一间书店的情感,还有什么比这句话要贴切?
或许是太多回忆交织,与「鲍威尔」仅短暂相遇,却让人意犹未尽,还是她的迷人,在于能勾起每个人心中所属的书店记忆?在结帐柜,店员见我选了书店的徽章和磁铁作纪念,「妳虽没有买书,但还是给妳张鲍威尔的书签」,他转身拿张印有店名的小卡,淘气地眨了眼,霎时,我又回到中山诚品营业的最后一夜,那位店员体谅还是高中生的我,没有五百元发票兑换纪念明信片:
「就送给妳了,我知道妳很爱这里!」
道别了中山诚品,道别了胡思和城市之光,在那天,我的书店记忆有了「鲍威尔书店」。
吴象元 — 台湾人,天主教徒,华大杰克逊学院中国研究组研究生。一场泰北志工旅行,改变人生关怀方向;2011年前往西雅图,就此爱上这座四季分明的雨都,随后便以CIVICUS为题,书写行走于书本、咖啡和城市的小日子。
热爱摄影、电影、巧克力、纸本书、英国史、甜点配茶、跳跃和走路,成为留学生后爱上烹饪,尤其搭配食物的酱汁和饼皮。相信──跟随心底的声音,这世界就没有重力,肩上担负的重任也就不再沉重;把最好的分享给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完满。
个人部落格CIVICUS: yuan-civicus.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