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爱情喜剧《北京遇上西雅图》终于来到西雅图,8日起于AMC Pacific Place上映。故事是讲述北京土生土长的「拜金女」文佳佳(汤唯饰)与西雅图「落魄叔」Frank(吴秀波饰)的跨国爱情奇遇。电影的主题看似轻松不沉重,但其实身兼编剧和导演的薛晓路在片中制造了多个充满话题性的点子,巧妙的带出了现今中国的实况。薛导演在与本报的独家专访中提到《北京遇上西雅图》拍摄的经过、越洋生子的孕妇的心酸和无奈,并分享了她想要透过该片传达的讯息:精神上富足大于物质的富足;女人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
浪漫爱情喜剧《北京遇上西雅图》终于来到西雅图,8日起于AMC Pacific Place上映。故事是讲述北京土生土长的「拜金女」文佳佳(汤唯饰)与西雅图「落魄叔」Frank(吴秀波饰)的跨国爱情奇遇。电影的主题看似轻松不沉 重,但其实身兼编剧和导演的薛晓路在片中制造了多个充满话题性的点子,巧妙的带出了现今中国的实况。薛导演在与本报的独家专访中提到《北京遇上西雅图》拍 摄的经过、越洋生子的孕妇的心酸和无奈,并分享了她想要透过该片传达的讯息:精神上富足大于物质的富足;女人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
记者:为什么选上西雅图这个地方?您对西雅图有什么感觉?
薛导:我很喜欢西雅图,她似乎天生有一种浪漫的气息,1993年的美国电影《西雅图夜未眠》更让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城市,更把西雅图作为了有关浪漫爱情的符号。在拍摄《北京遇上西雅图》前,实际采访工作都是在洛杉矶进行的,影片中表现的月子中心也是以洛杉矶的月子中心为原型。但是因为这也是一个有关爱情的电影,所以特意把故事和20年前《西雅图夜未眠》做了某种连接,希望唤醒中国很多观众对这个城市的特殊浪漫记忆。
记者:题材/灵感哪里来?为什么探讨这些议题?(赴美产子/锚孩子/小三/贪污等等社会现象)
薛导:最开始的灵感来源于和朋友的聊天,她有在美国生产的经历。在聊天中我发现这或许是个有趣的题材,因为怀孕是一个女人最脆弱和最需要被家人爱护照顾的时期,但恰好这个时期这些待产妈妈却要背景离乡一个人孤身度过生产前后几个月的时光。她们由此而碰到的困难,心理的变化等等都很有戏剧性。
这是一个根植于当下中国的电影。我一直认为现实题材的创作绝不意味着只是主人公穿着当代的衣服和吃着当代的食品。最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要能反映和代表当下中国人真实的所思所想。因此影片涉及了很多当下中国的现实问题,比如金钱对传统中国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冲击,比如中国新一代移民物质上有钱但在精神上需要重新寻找人生定位等等。
记者:为什么没有在西雅图实地拍摄?困难之处在哪?
薛导:在西雅图拍摄当然是我们的首选,但是最后综合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温哥华,这有些无奈。相对西雅图和温哥华,显然温哥华的制片环境更成熟和专业一些,它目前已经是好莱坞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集的拍摄地点。因此无论是拍摄器材等设备租赁,专业摄制组团队组建,群众演员选拔等等都更容易,而且还有退税的政策。当然韩国电影《晚秋》就是在西雅图拍摄的,说明这个城市一定也具备拍摄条件,但是成本却比温哥华高不少。考虑到《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电影较低的预算成本,我们只好选择了温哥华。
记者: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的经历是怎样?对于《北京遇上西雅图》大卖,您有什么看法?
薛导:在做导演之前,我已经作为职业编剧工作了10多年,写了很多电影和电视剧本。所以做导演在讲清楚故事这点上对我并不难,而在影片画面表现,镜头处理和节奏处理等等这些地方是我在拍摄中更投入精力的地方。目前我很享受同时做编剧和导演的工作状态。
电影大卖我当然很高兴,但是这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不会把精力还放在这个电影上,而是努力开始新的创作。
记者:《北京遇上西雅图》会有续集吗?
薛导:暂时保密吧。哈哈。
薛晓路:
著名编剧、导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6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并取得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她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任编导,其间撰稿、导演多部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短剧。编剧作品包括: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你在微笑我却哭了》等。2010年编剧并执导的以自闭症和父子关系为题材的电影作品《海洋天堂》,获得多个编剧奖。2013年她编导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蝉联中国大陆四周票房冠军,最终票房为5.2亿元人民币,成为内地影史上最卖座的爱情电影。
导演薛晓路在今年10月莅临西雅图,获西雅图副市长和华盛顿电影协会颁发「文化传播大使奖」,西雅图副市长史密斯并代表市政府授予薛导「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钥匙大奖」感谢她执导的这部电影,使西雅图市「一炮而红」,知名度迅速飙升,带动旅游业和商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