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莲生活佛4月12日主持西雅图雷藏寺地藏王菩萨本尊法同修活动,发表第304本著作「松树下的问答」。书中对于修行人是否应该有情、禅定的意境、不二法门、融入虚空、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等等题目,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盼望读者领悟旨趣,在尘寰中能身心清净,慈悲行善,最终都脱离轮回大海,升登安乐净土。
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在山林深处静坐禅定,维摩诘大士来到他面前,告诉舍利弗,真正的禅定不是这样的,是不论在何处都十分泰然,随遇而安,不被诸法所缚,随时随地解脱。
维摩诘又说,像你这样在山林里枯坐,没有利益有情众生,与人脱节,这只是自了汉,没有感情,离群索居,这是偷生。舍利弗问,应当如何做呢?维摩诘回答,有情。
莲生活佛指出,维摩诘与舍利弗的这段对话,对修行人来说是一声棒喝,修行固然重要,但教化众生、自利利他更重要,维摩诘大士说的对,禅定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均在禅定、修行,而不是枯坐。因此,食则供养诸佛菩萨,衣则结界防护,住则观心,行则持佛菩萨心咒,财则济世,名则度生。
关于禅定的意境,莲生活佛说明,若以水为喻,念头在粗定时如瀑布,细定时如激流,深定时如潺潺之水,最细定时如潭水无波,而三摩地定时,则如平镜般的静水。
在禅定的觉受上,人人不同,也受五大影响,地大则自觉坚固如山,水大则自觉清净自在,火大则自觉光明放射,风大则自觉坐于虚空、神足于佛国刹土,空大则自觉灵光独耀,时空皆不存在。
莲生活佛勉励读者,我们必须修习禅定,身心在禅定中可以分分合合,可以看见自己本来光明璀璨的佛性,也可以将佛性融入本尊的心、上师的心,此时自己、佛菩萨本尊、上师这三心融合成一,这不只是灵光独耀。
所谓灵光独耀,莲生活佛说这是难以形容的,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或如一粒火形成大片火光,或如一阵风吹入虚空,也可说是无作、无相、法尔本然、空,此时已进入寂灭为乐的喜乐境界,但可将佛性转成对无边众生的慈悲与爱,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六度万行中的布施般若波罗蜜。
在本书中,莲生活佛提及,菩萨大慈大悲,常随顺机缘去利乐众生,因此,当众生需要财富,便有求财的密法,如圣观音第一富豪法即是。修此密法,需礼拜佛菩萨、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诵经、持咒、禅定,并守住佛弟子的本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便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维摩诘经中,佛陀告诉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此处的有尽即是世间法,无尽即是出世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