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弘表示,中俄关系存在「一个变化,一个不变」。
俄罗斯总统普京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弘表示,中俄关系存在「一个变化,一个不变」。变化即是中国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分量正在增加,不变是俄罗斯的外交优先顺序仍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张弘解释称,分析普京当选总统后首轮出访的国家名单可知,俄罗斯的外交优先顺序仍是独联体国家、欧盟以及美国和中国,这意味着其外交战略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不过,在中俄关系方面,双方已逐渐走出躺在革命友谊传统和地缘政治两大「功劳簿」的历史时区,并朝向更加多元和积极的合作领域前进。
据悉,普京今次访问期间将与中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签署一系列重要的双边、区域合作文件。
张弘指出,中俄开展多领域合作存在广泛政治基础,除了两国没有边界领土争端外,中俄还在国际事务和反恐等地区事务中多有共识。在经贸领域,尤其是中俄两国纷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再加上灰色清关现象好转和人民币卢布直接交易等利好,俄罗斯更加重视和中国发展经贸关系,意在搭上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顺风车。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早前透露,如何增加俄罗斯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份额将是两国元首讨论的重要话题。对此,张弘说,中俄经贸关系结构和质量正在发生变化,已从简单的商品贸易转到投资和高科技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贸易。不过,他提醒称,尽管俄罗斯的高科技产品存在价格优势,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开放市场,俄罗斯还继续练内功,「不能说你的产品没有竞争力,至凭政治关系好我还要买你的东西。」
张弘续称,在高科技领域方面,中俄可以在航空和核电等领域合作。一方面中国可以引进俄罗斯的技术,另一方面俄罗斯也需要中国的资金和市场。至于两国能否在能源合作上更进一步,张弘就说,能源合作更多应是企业行为,两国企业需在市场的边界上开展谈判,最终达成能源产品价格等共识。
此外,普京首站访华,无疑直接显示了俄罗斯对中俄关系的看重,一些评论将其归因于俄罗斯是为了借助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来实现其自身经济发展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则对此指出,俄罗斯本身的国际地位就是很重要的,而中国的经济现正处于增长的发展模式,对俄罗斯的能源需求很大。因此,中俄关系不只是单方面依赖的因素,而是互相需要互相依赖的关系,两国在未来的合作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并且能源以外的中俄贸易潜力也是很大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方面,俄罗斯是传统的军工科技强国,虽然现在中国的国防技术在不断增强,对于俄罗斯的需求也在减少,但是中俄始终还是处于互相需要的关系。譬如,在远程客机研制,航天、生物、纳米、新材料、核能方面的合作,都存在着优势互补的作用,尽管俄国的技术赶不上空客和波音,但是相比起要牵涉到美国和欧洲时所要面对的出口限制还是对中国有很大益处的。
此次普京访华,俄罗斯将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与我国签订本币互换协定的国家,时殷弘指出,中俄在贸易方面还需要更多发展,人民币是硬通货,而本币互换协定正是可以使得中俄贸易合作更为方便,从而降低了中俄之间的贸易风险和交易成本,也有效地避免了金融危机对中俄两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这对中俄两国之间的合作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时殷弘并表示,中俄两国在国际和地区性重大的问题上也加强了协调,比如在联合国安理会2月4日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俄罗斯、中国两国投反对票否决了这一决议草案,两国所采取的这一致主张和行动都有助于增进两国的战略互信。